12月21日
汉帝谅解赵匡赞
临终要除杜重威
驻守关西的节度使赵匡赞,是投降契丹的燕王赵延寿的儿子。
当刘知远在开封建立后汉王朝时,他便向西蜀皇帝孟裡请降,还想约同蜀兵骚扰关中。
节度判官李恕,曾经当过赵延寿的幕僚,很不赞成,向赵匡赞提出忠告:“燕王当初到北方去,难道是出于自愿吗?形势逼迫的!现在,刘家天子主宰中国,要团结四方将领,共图大业。你若能表示谦虚之意,归服朝廷,富贵自有保障。联合蜀国是行不通的。刘耀当初说得好,“蹄渗不容尺鲤’,牛马脚迹里的水,容不下尺多长的大鲤鱼。西蜀偏处一角,哪能成就大事?跟着孟昶,要后悔的。”【〔948.1〕晋昌节度判官李恕,久在赵延寿幕下,延寿使之佐匡赞。匡赞将入蜀,恕谏曰:“燕王入胡,岂所愿哉!今汉家新得天下,方务招怀,若谢罪归朝,必保富贵。入蜀非全计也,‘蹄涔不容尺鲤’,公必悔之。”】
赵匡赞听得心惊肉跳,马上改变态度,要李恕带上谢罪表,去东京渴见汉帝。本来,刘知远已经派人去关西料理军事,还没出发,恰好李恕到了,非常高兴,问道:“匡赞为什么要依附蜀国呢?”【948.1匡赞乃遣恕奉表请入朝。景崇等未行而恕至,帝问恕:“匡赞何为附蜀?”】
李恕作了详细的解释:“匡赞的父亲身陷北庭,自己也接受过契丹人的任命,镇守河东府。这两件大事,怕陛下不能谅解,心里恐惧,为了求生,才和蜀国靠拢的。我以为朝廷会体谅他的,他已醒悟过来,才叫我来请罪,求陛下鉴察苦衷。”【948.1对曰:“匡赞自以身受虏官,父在虏庭,恐陛下未之察,故附蜀求苟免耳。臣以为国家必应存抚,故遣臣来祈哀。”】
刘知远很受感动:“匡赞和他的父亲,本来是中国的臣子,不幸陷没异国。现在,他父亲落入兀欲的圈套,被幽囚起来了。我怎能忍心再杀匡赞呢?”【948.1帝曰:“匡赞父子,本吾人也,不幸陷虏。今延寿方坠槛阱,吾何忍更害匡赞乎!”】
立即下诏,请他入朝相见。节度副使侯益也来信表示,汉帝二月四日生辰,一定赶来祝寿。关东和关西的关系就这样调理好了。【948.1即听其入朝。侯益亦请赴二月四日圣寿节上寿。】
不幸的是,刘知远自从最有才能的儿子魏王刘承训死后,过度悲伤,竟得了重病。【948.1帝自魏王承训卒,悲痛过甚。甲子,始不豫。】
他自知活不长久,召请郭威、苏逢吉等大臣进宫,接受顾命。他说:“我呼吸困难,不能多说话,周王承佑毕竟年轻,后事就托给诸卿了。”喘了一会儿,又补上一句:“善防重威。”当天就去世了,终年五十四岁。【〔948.1〕帝召苏逢吉、杨邠、史弘肇、郭威入受顾命,曰:“余气息微,不能多言。承祐幼弱,后事托在卿辈。”又曰:“善防重威。”是日,殂于万岁殿】
重威就是杜重威,石敬塘的妹夫。晋出帝石重贵将讨伐契丹的军权交给他,他竟故意造成失败,强迫部队全部投降,想当中原魄僵皇帝。他被契丹主解除武装后,驻在陈桥驿。耶律德光北撤,萧翰逃走,他又投降刘知远。过不多久,心中怀疑不安,又起兵造反,占据邺城。受到刘知远的长期围困,粮草断绝,只好再度出降,而城里的军士和百姓,早已饿死一大半,活着的人也是骨头架子。刘知远还是封他为太傅兼中书令,赐爵楚国公。他每次外出,百姓看到了,就要投掷石块,咒骂这个奸贼。可见,他是一个反复无常、有奶便是娘的残忍家伙。因此,刘知远始终不放心,临死时特别提示大臣要认真提防。
郭威等人没有马上发布让告。第二天,假传汉帝的诏令,宣布杜重威的罪状:“重威父子,借我生病的时机,造谣惑众,罪恶滔天,国法难容,特命就地逮捕,连同三个儿子,全部处决。妻子宋国长公主和内外亲族,一概不究。”这样,杜重威被送上刑场,处以碟刑,一刀一刀、一寸一寸地割成肉片。老百姓争着吃他的肉,监斩官也阻止不住,很快就吃成骨头架子了。【948.1逢吉等秘不发丧。庚辰,下诏,称:“重威父子,因朕小疾,谤议摇众,并其子弘璋、弘琏、弘璨皆斩之。晋公主及内外亲族,一切不问。”磔重威尸于市,市人争啖其肉,吏不能禁,斯须而尽。】
最危险的人物解决了,大臣们才正式为皇帝发丧,请十八岁的周王刘承佑继承帝位。【〔948.2〕立皇子左卫大将军、大内都点检承祐为周王,同平章事。有顷,发丧,宣遗制,令周王即皇帝位。时年十八。】
过了几天,赵匡赞入朝吊丧谢罪,也保住了官爵。
刘知远是个出身很苦的沙陀人,青年时代在太原李姓家中作赘婿,放马不小心,践踏了寺院的麦田,和尚把他抓住,给了一顿鞭子。十多年后,他再回太原,首先把那位和尚请来,送给礼物,感谢他对自己的激励:“要不是方丈教训我,真还没有今天呢。”这么一个小动作,太原人对他产生了好感,很快就在北方安定下来。【941.7知远微时,为晋阳李氏赘婿,尝牧马,犯僧田,僧执而笞之。知远至晋阳,首召其僧,命之坐,慰谕赠遗,众心大悦。】
由于他有这样一段既平凡而带有传奇性的历史,后代的民间艺人极感兴趣,编成故事,说书、演戏,赞扬这位从奴隶到皇帝的人物。流传下来的就有说唱故事《刘知远诸宫调》、《新编五代史平话》和南戏剧本《刘知远诸宫调》、《新编五代史平话》和南戏剧本《刘知远白兔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