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水平明明越来越高,却发现越来越多的人受到腰痛、失眠等等问题的困扰?好像老人很难像过去一样平静地老去,而是被糖尿病、动脉硬化、恶性肿瘤等疾病折磨?
答案也许是:久坐让人腰痛,压力让人失眠,老人不能平静地老去是因为寿命延长了,所以越来越容易生病。可是,答案真的是这样吗?如果你很关心这些问题的答案,希望能够预防疾病,生活得更健康、更长寿那么我们一起来读这本《人体的故事》,这是哈佛大学的生物学教授丹尼尔·利伯曼所著。利伯曼是哈佛大学的人类进化生物系主任,是人脑进化领域的权威专家,在顶级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上百篇文章。他从进化的视角研究人类的健康与疾病,回顾人体进化的历史,审视人体未来命运。
现在来为大家详细解读这本书,希望在丹尼尔·利伯曼的引领下,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我们的身体,学会正确使用我们的身体,有效预防疾病,过上健康的生活。
01.自然选择和进化适应?
一个物种里,每一个个体成员都有差异,比如身高不同、腿长不同等等,这叫做变异。有些变异是可以遗传给后代的,比如孩子的瞳孔颜色和身高一般遗传自父母,这叫做遗传可能性。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每一个个体的繁殖成功率是有差异的,它的繁殖成功率越高,那就会有更多的后代遗传它的变异。
举例 ,如果一个有利于繁殖的变异出现,那么这种变异就很容易传递给下一代,后代就朝着这个方向进化;如果一个有害的变异出现,比如血友病,那么获得这种变异的个体生存率和繁殖率都很低,这个变异就不容易传递给后代。个体的有些变异能传递给后代,有些变异难以传递给后代,这个过程,就是自然选择。
明白了自然选择之后,也许有人会想,那这样是不是意味着自然选择会使所有物种进化到最完美的状态,并且物种的繁殖率也是最高的。遗憾的是,这种理想的情况是不会发生的。因为,物种的繁殖率高低取决于它能否适应环境,而地球上任何一个角落的气候和环境都不是一成不变的。
举例,人类的祖先和猿一样,以水果为食,但是在气候变得恶劣,水果减少的时候,拥有粗大臼齿的个体能以树叶、根茎为食,这些个体就更有机会活下来,拥有更多的繁殖优势,这就是为什么古人类的臼齿比猿类更厚更大。
我们现在知道,身体会随着环境的变化发生适应进化。但是,需要注意一点,适应进化不是为了让物种变得更长寿、更幸福、更漂亮,它仅仅是为了提高繁殖成功率而已。
在环境舒适的情况下,繁殖成功率的差异并不是那么明显。只有在环境剧烈变化,生存变得艰难时,适应进化才会发挥强大的作用。比如,喜欢吃高热量的食物,容易长胖,这在现代社会很不受欢迎,但是在人类祖先时期,贪恋高热量食物能够让你储存更多的能量,让你在食物稀缺的环境下活下去,并繁殖后代,所以人类的进化倾向就是喜欢高热量食物。
所以,要理解自然选择和人体的适应进化,不能看现代社会中的人们想要什么,而是要去人类进化史中的几个重要时刻,看看发生了什么,为什么我们的身体会进化成现在的样子。
02.人类文化的进化
了解了自然选择和进化适应之后,我们再来看看文化进化。生物学进化描述的是人体特征的变化,而文化进化说的是人类行为的改变。当人类从非洲扩散到欧洲时,为了适应寒冷的天气,人类开始建造房屋、制作衣服、学会取暖,人类创造出的新的文化改变了环境,人类开始在人体不适应的环境中生存。这就是最初的文化进化。
如果没有文化进化,那么人类要等到身体进化出能够保暖的毛发,才能在严寒的地区生存。而文化进化取代了长时间才能发生的生物学进化,使人类更加快速地适应各种环境。人类通过难以想象的文化进化速度,战胜了身体、力量、速度上的缺陷,统治了地球。
表面上看,我们从狩猎采集者到农业社会,再到工业社会,所需要付出的体力劳动更少了,更容易获得食物了,实际上,文化进化并没有使人类的生活轻松多少。
举例,生活在非洲卡拉哈里沙漠的狩猎采集者每天要花6个小时劳作,剩余的时间则尽可能地休息、节约能量。而在现代社会,城市里的人们每天至少工作八小时,加班时间越来越长,休息时间越来越短,饱受失眠、焦虑困扰。虽然我们的医疗水平提高了,但不良的生活方式却使人们患上各种疾病,越来越多的家庭陷入了“因病致贫”的困境。
文化进化虽然没有改变人体的外观特征,却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影响着人类的健康。所以,要理解人类的健康与疾病,文化进化与生物学进化同样重要。
03.人类进化史很重要
前面介绍了自然选择和文化进化,都是在讲人类进化的事,那么,人类进化史和我们个人又有什么关系呢?为什么要去了解人类进化史呢?人类进化学家给出了最有力的理由:只有了解人类进化,我们才能知道,人体适应于什么,不适应于什么。就会发现,人体适应不了现代生活中的一些行为习惯,从而使人生病。
古人类进化到狩猎采集者之后,人体就没有太大的变化了。也就是说,现在在办公室每天对着电脑工作八小时的我们,与天天在外面打猎、采集野果的狩猎采集者,使用的是几乎相同的身体。但是狩猎采集者们不会得糖尿病、动脉硬化、失眠以及各种恶性肿瘤。
有人认为,既然我们比原始人更容易得病,既然我们人体不适应现代人,那么,为什么我们不能直接模仿狩猎采集者的生活方式呢?在西方国家,也曾兴起了“现代洞穴人运动”,这些人想要模仿石器时代的人类饮食和运动,认为这样才是最适合人体的生活方式。
很遗憾,世界上不存在一种完美的狩猎采集者的生活方式。由于环境一直在变化,物种无法进化到一种完美的状态。狩猎采集者也一直在适应环境,生活在沙漠、雨林和寒冷的欧洲的狩猎采集者生活方式各不相同。我们只能去了解,在人类进化史上,不同的阶段为了适应环境所做出的改变,进而了解人体适应什么,不适应什么。不能抄近路,照搬进化史上的某一个群体的生活方式。
在自然选择下生存下来,不是因为他们的生活方式更健康,仅仅是因为他们的繁殖率更高。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物种会尽量活到生育年龄,产生尽可能多的后代,然后让它也活到生育年龄,仅此而已。
现代人不喜欢身上有过多的脂肪,这样既不美观,也容易得肥胖相关的疾病。但是对于古人类而言,脂肪能够高效地储存能量,母亲需要大量的能量储备来供养孩子,体脂含量直接影响女性的受孕成功率和繁殖成功率,自然选择筛选下来的就是容易囤积脂肪的人。
狩猎采集者的生活方式就是通过体力劳动获取猎物和食物,尽可能多的脂肪和能量,减少能量消耗,高效繁殖后代。这显然与现代人追求健康长寿的愿望不符。
了解了人类进化史,才能知道,为了适应不同环境,提高繁殖成功率,人体是如何一步一步进化成目前的样子。
从进化的视角解读我们为什么会生病。
从狩猎采集者到现代社会的人类,这段短暂的时间里,我们的人体没有出现显著的生物学进化,但是,我们却经历了有史以来最剧烈的文化进化。从狩猎采集者,到农业社会,再到工业社会,人们的生活方式完全不同。
每一次剧烈的文化进化,都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并带来一系列新的疾病。农业社会的出现,带来了饥荒、营养不良、瘟疫;工业社会的出现,带来了更多的致死性慢性病,比如心脏病、癌症、糖尿病等等。
从进化学的角度来看,这些疾病出现的根本原因是,人体的很多特征适应于进化史上所经历的环境,但是却不适应我们的文化进化所创造的现代环境。这些在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之后出现的疾病,被称作是失配性疾病。即使人类没有把疾病的基因传给下一代,却把容易患病的生活方式传给了下一代。
举例 ,现在孩子近视眼越来越多了。调查表明,中国的中学生近视率超过70%,大学生近视率超过80%。近视就是一个典型的失配性疾病,我们的文化进化导致我们需要更多的时间伏案阅读,而电脑、手机等却牢牢占据了我们的休息时间,人们的户外活动时间变得越来越少,眼睛得不到放松,从而导致视力的下降。另一方面,我们的文化发明了眼镜,戴上眼镜就能弥补近视眼的视力缺陷,于是人们就容易忽略近视的危害,继续保持这种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除了近视以外,龋齿、失眠、腰痛、缺钙、慢性病等等很多困扰现代人的难题,其实都是典型的失配性疾病。失配性疾病已经成为现代人健康的最大威胁。对于失配性疾病而言,临床上的疾病治疗只是治标,从进化角度去了解我们为什么会患病、如何打破患病的恶性循环,才是治本。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们将学习人类进化史,了解我们的身体适应什么、不适应什么、我们日常的哪些习惯会使我们生病,有意识地培养更适合我们身体的生活方式,这样才能在根源上预防失配性疾病,过上更健康、更长寿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