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标准行为管理方法不见效1】
传统的标准行为管理方法
理解并改变暴脾气小孩行为的传统智慧,也就是标准行为管理方法得到了广泛的推崇和应用。这种方法有几个核心观点。首先,在成长过程中,不服管教的孩子学会了利用他们的脾气、暴怒、咒骂、尖叫和破坏行为来吸引他人的注意力,通过强迫?(或说服)家长“屈服”来达到他们的目的。这种观点强化了一种想法,即认为发脾气是有目的、蓄意和预谋之中的,是在孩子有意的控制之下进行的。在这种想法的影响下,家长会对这种行为作个人化的理解?(“他为什么这样对我?”)他们认为这种行为时后天习得的,便是认为孩子缺乏管教。被这种观点说服的家长常常会因孩子发牌气而自我责怪。最后,如果你认为这样的行为时后天习得的,是错误的家长教育和缺乏管教的结果,那么你就会很自然地认为,这种行为可以通过更具说服力的教育和管教方式加以消除。
强化教育的过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给予孩子很多正面关注,减少孩子对负面关注的渴望。
2.教育家长给出更少、更清晰的指令。
3.教育孩子,在家长所有的指令面前应该采取服从行为,而且动作要快,因为家长只会就某个指令强调一到两次;
4.实施一套记录系统(分数、贴纸、笑脸等等),就具体的目标行为(例如,遵从大人的指令、写作业、准备上学、刷牙等等)来跟踪孩子的表现情况。
5.根据孩子成功或不成功的表现给出实在的行为结果:奖励——例如零花钱和特权,惩罚——例如关禁闭和丧失特权。
6.教育孩子,父母不会在挑战性行为面前退缩。
简而言之:在孩子采取正确行为和错误行为时表现出鲜明的态度,持续鼓励并强化正确行为,并给出一些激励手段,促进孩子表现出这种行为。
但对于暴脾气小孩,前述方法不一定见效。
因为奖励与惩罚的举措无法教会孩子掌握灵活性和挫败忍耐力的技能。而且遭受惩罚与没有得到期望之中的奖励这些事实都会增加孩子的苦恼,而不是予以缓和。固执+固执=发脾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