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对别人的了解都超不过对自己的了解;而对自己的了解探索的过程,许多的思维模型来自父母在童年给与潜移默化的教养,所以在与人的关系互动中变得复杂而困难。这可能是心理问题的一个由来吧。
我曾说过,我的内心一直长着一个窟窿,这个窟窿其实是母亲在养育我的过程中传递给我的不安全感。于是在我的成长过程中,我一直试图向外去索求一份让心安定的东西——可是心灵的安定本来是由自己的内心生出来的,怎么外求呢?这是内心挣扎和冲突的原因。
然而逝去的东西,逝去的成长的环境永远也回不来了。所以在这些过程中,无论抓取到好朋友也好,咨询师也好,这些‘救世主’都是外在的虚相,不是真实的自我,不能给自己带来真正的安宁。
即使知道了答案,改变依然很难。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的思维模型在漫长的成长过程中已经形成了惯性,要想改变这种惯性是需要时间的。借用一句谚语,“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此处的功夫更是指时间。
我开始慢慢的从与蓝橡树这个能量场强调信念——或者说强调意识层面的信念,慢慢的回归到行动上,该干活干活,该挣钱挣钱,该学习学习,愿意融入生活,滋养生活。
执着于青春没有得到的东西,因为没有真正得到过,所以紧紧地抓住不放;可是何为真正“得到”呢,不过是时间流逝掉的体验而已,也就放下执念,释怀了。
成长的过程,也是心智不断健全的过程,就是心量增大,可以容纳更多年轻时候容纳不了的人和事。
每个人的成熟的境遇时机非常的不同,人和人的差距是非常大的。遇到一些挫折之后,我慢慢开始理解,这个世界不是以我为中心运转的,我在与不在它都是那样,我在这世界面前是非常渺小的;相反,当我看到了自己的渺小,我开始慢慢能理解,我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或者说即使不是那么清晰,只要通过一件一件的小事,尽力将它做好,至于结果是什么,已经跟我无关了。
当花费一些精力在做事情上,放在我做的这件事能不能比昨天更好的时候,注意力也就从对环境地价值判断上转移,因为很多的环境不是我们能有所选择的,就像我们的出生。不再对环境做更多的价值判定之后,就可以花更多的时间在兴趣爱好上,不断钻研,完善它。
怀着开放的心态,重新认识自己的过往经历的那些事情,肯定有美好,有失落,重新去理解对成长的价值额设定。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也要感谢我的父亲,因为他的缺席,因为他的不务正业,也引发了我许多对于苦难的思考。我把这思考整理出来,然后一步一个脚印的活出自己的真实,便是我可以做到的,让我的心灵宁静的沉淀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