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搭车客》
三毛来到沙漠后,长久地被封闭在只有一条街的小镇上,就好似一个断了腿的人又偏偏住在一条没有出口的巷子里一样的寂寞,千篇一律的日子,没有过分的欢乐,也谈不上什么哀愁。
没有变化的生活,就像是织布机上的经纬,一匹一匹的岁月都织出来了,而花色却是一个样子的单调。
三毛想,如果能有一辆车,她就可以去镇外的世界去看看了。
当荷西把车开回来的时候,三毛一心一意地爱着这个新来的“沙漠之舟”。在三毛的软磨硬泡之下,荷西终于答应让三毛开车,三毛每天下班来接他。
然而三毛第一次去接荷西就迟到了四十分钟,原因是三毛在路上捎了个撒哈拉威人老人。
在我们这样现代社会里,如果有人问你是否要搭车,我们都会警觉地连忙摆手。也很少有人主动去询问路人是否要搭车。
但在撒哈拉这片狂风终年吹拂着的贫瘠的土地上,不要说是人,能看见一根草,一滴晨曦下的露水,都会触动人的心灵。所以三毛怎么可能在这样寂寞的天空下见到蹒跚独行的老人视若无睹呢?
尽管荷西不愿意让三毛捎那些搭车客,怕三毛遇到什么意外,但每次碰到需要搭车的人,她还是会停下车来带他们一程。
三毛和荷西都是骨子里带着善良的人。即使在荒凉贫瘠的沙漠,也都会尽自己所能帮助他人。
三毛在路上遇到的搭车客,有老人,有小孩,有小兵,还有娼妓,好似说起来没有特别的意义,也不值得记载下来,但是佛说---修百世才能同舟,修千年才能共枕,那一只只与她握过的手,那一朵朵与她交换过的灿然微笑,那一句一句平淡的对话,她都不会漠然忘记。
02
《哑奴》
在撒哈拉沙漠,人们看见有黑人住着,就去捉,打昏了绑起来,黑人就成了奴隶,成为主人的财产甚至是赚钱工具。
哑奴一家就是这样的奴隶。因为他不会说话所以都称他为哑奴。
虽然他是奴隶,但他聪明,有礼貌,知道感恩,比起那些无知的撒哈拉威人,他更值得人尊重。
三毛向来讲求人人平等,她不顾邻居的孤立和哑奴一家做起了朋友。她竭尽全力帮助他们一家,给他们送钱、衣物,还有吃的,尽管这样,三毛却为自己感到羞耻,因为她只能用物质来帮助他们一家,这实在是够低级的亲善形式。
三毛帮助哑奴一家,并不是为了体现出她自己有多么善良、尊贵,相反她处处为哑奴考虑,她怕伤及他的自尊心,从来不会强迫哑奴必须接受她的施舍。
这让我想起微博上刚看到的街头随拍,一个乞丐到一家米粉店想要一点水喝,米粉店里的女老板不仅给他接了热水,还给他做了一份米粉给他打包带走,并跟他说:没事的,反正老板不在看不见。
事后采访她的时候,她说不让他在店里吃是因为怕他觉得不好意思,怕他会有心理负担,而谎称自己是服务员,也是怕他觉得亏欠自己。
不论是三毛还是这家米粉店女老板的举动,都会让我们热泪盈眶。比起那些捐了几百块钱,捐了几件衣服就要求受赠者写感谢信的人来说,这样的帮助才是他们真正需要的。
生而为人,我们都在用自己方式负重前行,乞丐也好,商业精英也好,我们都在努力地为生活奔波。每个灵魂都值得被尊重,不论他的外表是光鲜亮丽的还是衣衫褴褛的。
03
《哭泣的骆驼》
《哭泣的骆驼》是本书中三毛在撒哈拉沙漠里记录的最后一个故事,也是最凄惨的一个故事。
巴西里是撒哈拉威游击队的领袖,沙伊达是他的妻子,但是出于对沙伊达的保护,他们不能公开各自的身份。
巴西里为了民族的自决,为了全撒哈拉威人的独立,舍弃了自己的小家,默默无闻地保卫着自己的民族。
而他的妻子沙伊达,不但要忍受不能与丈夫相见,不能与孩子相认的痛苦,还要因为自己的美貌遭受自己民族人的侮辱和孤立。
就是这样伟大的两个人,结局却无比悲惨:巴西里被自己人出卖,惨死在街头。沙伊达被求而不得的人陷害并当众侮辱,最后惨死在屠宰房。
我很难想象三毛在看到这一幕时,心里究竟要遭受什么样的折磨。面对愚昧无知的撒哈拉威人,还有阿吉比那群丧失人性的人,她的力量是那么的渺小。她只能任由这场悲剧发生,而她什么都改变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