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雨滴了一个上午。正午的阳光越过金华北山的山脊,斜斜地洒在香溪镇前黄新村居家养老中心的大门前。十一点整,食堂的窗户准时飘出饭菜的香气,这香气混着梅溪的水汽,在村庄上空织成一张温暖的网。
九十二岁的前村老年协会会长拄着拐杖,慢慢踱进食堂。他的脚步看上去还比较沉稳,每一步都踏在回忆上——三年前食堂重开那天,他是第一个到的。"老会长,今天有花菜炒肉!"六十二岁的女厨师从厨房里探出头来喊道。老爷子笑着点头,在靠侧门的老位置坐下。
我用眼光打量他那略显粗糙的手背,那手曾握过犁耙,估计也举过龙头,更为解决老年人生活问题,向村镇以上干部汇报第一第二第三项工作时习惯性扳倒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手指。
梅溪的水声隐约可闻。整个行政村有79个80周岁以上的老人用餐。送餐员正在清点保温盒,他要赶在十一点前把饭菜送到自然村二三十户行动不便的老人家中。"李婆婆的饭要软些,王大爷不爱吃葱......"他念叨着,手上的动作丝毫不停。三轮车后厢里,保温盒整齐排列。
食堂里渐渐热闹起来。老人们三三两两地到来,互相打着招呼。八十岁的阿婆特意绕到一些大老爷子桌前,从布袋里掏出几个还带着露水的枇杷:"今早刚摘的,甜着呢。"老爷子们接过枇杷,眼睛眯成一条缝。他们这一代人,表达关心的方式总是这么朴实——一把枇杷,半袋从家里带来的向日葵瓜子……他们的话题从孙子的学业到杨梅的长势,从祠堂重修到梅溪的水位。偶尔有人也会提起红白喜事。白事期间,坐落在祠堂里的居家养老食堂会自动停火三天。
今日的菜单早在老人间流传:花菜肉片、生菜豆腐汤。据说,一到周五照例加餐——红烧肉。女厨师系着围裙在厨房里打菜,每一勺都盛得满满的。"不够再来添!"她的声音洪亮,压过了食堂里的谈笑声。
梅溪对岸的田畈上,几个农妇正弯腰劳作。她们时不时直起腰来,望一望养老中心的方向——那里有她们年迈的父母正在用餐。被评为2024年12月份“金华好人”的大嫂也在其中,她丈夫的腿伤已经好转,今天独自来食堂吃饭了。这个认知让她嘴角泛起笑意,手上的锄头挥舞得更轻快了。
负责管理老年食堂的现任村老年协会会长的章桂江是最后一个离开的。他站在食堂门口,望着北山的方向。山上的雾气已经散尽,露出青翠的轮廓。老爷子深吸一口气,空气中混合着饭菜香、梅溪水汽和远处杨梅林的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