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量:看见中国社会小趋势》
作者:何帆
阅读时长:5小时
这本书与《深度工作》差不多同时读完,也是拖延了近1个月才来写读书笔记。相比而言,这本书和之前读的书的最不一样的地方在于它不讲方法,而是谈作者自己的认知和看法,既然是作者自己的认知和看法,就可以信或者不信。
这本书给我的最大感受是要跳出来看社会,站在历史的长河里,不要仅仅局限于当下,或者局限于周围的那点交际圈。去听听不同的声音,多看看别人是如何看待这个社会和当下的,对自己的思维也是种启发,不至于天天陷在琐碎的柴米油盐里。同时,对我们生活的时代和环境多一些了解,也能帮助我们做出正确的判断,从而拥有更好的生活。
本书一共分为五章,贯穿全书的1个方法论和4个趋势
第一章 怎样观察一棵树(方法论)
第二章 在无人地带寻找无人机(技术进步和人工智能)
第三章 老兵不死(商业模式的传承与创新)
第四章 在菜市场遇见城市设计师(城市化的趋势,从下而上)
第五章 阿那亚和范家小学(小众才是主流)
读书笔记:
>>长河与大树,这似乎是描写历史的唯一一种方式。这是自古以来人们对历史的隐喻。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赫拉克利特说,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我把这种叙述模式称为“长河模式”。 为什么哲人们会不约而同地选择河流作为历史的隐喻呢?文明的起源大多在河流岸边,从幼发拉底河到尼罗河,从长江、黄河到密西西比河,河流把最古老的村庄、城市、国家连缀起来,流光溢彩。长河模式也符合物理学对时间的认识。热力学第二定律表明宇宙中的熵只能增大,不能减小,这导致了时间的不可逆性。虽然在爱因斯坦的物理学体系中,时间也像河流一样,在不同的地方以不同的速度流逝,但穿越时间回到过去是不可能的。
>>歌德说:“思考比了解更有意思,但比不上观察。”
>>长河模式是单向度的,它通过描述历史这条河流的曲折行程,告诉我们历史的最终归宿。大树模式是多维度的,它通过观察嫩芽和新枝,并不断把目光拉回母体,帮助我们去体察母体的生命力。
>>历史感。我的写作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唤醒你的历史感,让你能够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命运以及自己所处的时代。
>>“绝大部分历史是猜测,其余的部分则是偏见。”
>>2018年,92岁的马哈蒂尔在马来西亚大选中出人意外地当选新一届总理,他一上台就宣称森林城市项目不得向外国人销售,马来西亚政府也不会就森林城市的居住权向外国人发放签证。森林城市的未来是城还是坑?
>>历史感能让你意识到自己的命运和他人的命运息息相关,也和历史的进程息息相关。只有拥有了历史感这双特殊的慧眼,你才能够感受到自己生活在历史之中,感觉到自己在冥冥之中和过去的历史联系在一起,你对活在当下的感受才会更加真切。
>>历史感是一种通过知识的积累、长期的思考、细致的观察、突然的顿悟形成的直觉。这就像有乐感的人听到音乐就对后面的
>>古时候,人们很少走出自己的部落或村庄,那是不得已的事情;现在,人们很少走出自己的圈子,这是主动选择的结果。互联网把我们又变回了“洞穴人”
>>美国作家梭罗说:“人们只能看到自己关心的事物。”的确,对我们来说,没有观察到的事物就等于不存在,但同样地,那些能够被观察到的事物才是属于我们的。
>>冲击与反转 。影响2019年趋势的主要不是基本面,而是信心。信心看预期,预期看政策。政策要看国内的政策,也要看来自国外尤其是美国的政策变化。
>>快变量和慢变量。在我们这个时代,稀缺的不是信息,而是对信息的筛选。
>>如果你观察过去30年中国的经济发展,只要去看三个最重要的推动力就行:工业化、城市化和技术创新。
>>20多年过去了,全球化面临退潮,而制造业迟早会实现自动化生产,面临新的挑战,中国的工业化该何去何从?
>>国务院前总理朱镕基在考察的时候曾感慨:“走了一村又一村,村村像城市;走了一城又一城,城城像农村。
>>当人们都在讨论哪里是风口、什么是潮流的时候,我会带你去看洋流。风口不重要,潮流不重要,洋流才重要
>>大趋势和小趋势。发展初期看大趋势,发展后期看小趋势。在发展的初期,更重要的是大趋势。在未来时代,小众才是主流。
>>哈佛大学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曾说,经济增长是和平时代的竞赛。这背后的原因是:哪个国家经济增长更快,就能证明其制度更有优势。
>>真正值得关注的是中美关系出现了转折点,美国已经把中国定义为战略竞争对手。内政决定外交。
>>假如我们把历史的视角拉得更长,你会发现,出生于20世纪60—90年代的人,其实是同一个时代的人。我们可以把这个人群称为“坐上快车的人”。“坐上快车的人”会相信一些共同的观念。他们都相信:经济增长会一直持续下去;中国的经济增长率是全球最高的;经济增长能够提高每个人的生活水平;下一代人的日子一定会比上一代人过得更好;个人靠努力奋斗一定能改变命运;要重视子女的教育,因为“知识改变命运”,而“知识改变命运”指的是只要孩子上最好的小学、最好的中学、最好的大学,就一定能找到最好的工作;最好的工作是指在金融机构的工作或在政府部门的工作,前者收入更高,后者更有保障。
>>哈佛大学经济学家本杰明·弗里德曼有个著名的论断:经济增长会影响国民性格。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人们会更乐观、更自信、更积极上进、更包容开放。过去30年的中国就是这样的典型案例。
>>在人类历史上,人工智能革命和工业革命的冲击力可能是一个量级的
>>我们看到的第二个变量是技术赋能。
>>我们看到的第三个变量是新旧融合。
>>我们看到的第四个变量是自下而上。
>>我们看到的第五个变量是重建社群。
>>寻找场景,在创业阶段,比技术更重要的是寻找应用场景。寻找应用场景有三个步骤:一是选择,二是适应,三是改造。
>>在创业阶段,技术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应用场景。寻找应用场景有三个步骤:一是选择,二是适应,三是改造。选择是指在少有人注意的边缘地带、交叉地带往往更容易找到新技术的应用场景;适应是指在你找到应用场景之后,必须根据场景和需求调整技术;改造是指在无人地带,新技术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先行优势,掌握更多的信息,为更多的普通人赋能,并进一步创造出新的需求,直至重建一个更生机勃勃的生态系统。
>>水稻和稗草。稗草的生长速度比水稻更快,癌细胞的生长速度比正常细胞更快。速度为王的时代即将谢幕。一个企业的增长速度最快,并不意味着它最具成长性,相反,这可能意味着它是商业世界里的杂草。
>>群众路线。能够最大限度地推动中国经济崛起的并不是核心技术,而是应用技术;中国在选择应用技术的时候,应该寻找与自己的市场性格最为匹配的技术。一是整合创新,即通过整合现有的技术,在设计上更贴近用户需求,先从一点实现突破,再用模块化的方式做大规模定制,把原本细分的市场连接起来,一网打尽。二是流程创新,即通过把廉价劳动力和流水线整合起来,用灵活、低成本的“半自动化”战胜全自动化 。三是颠覆性创新,即所谓的“蛙跳优势”或“后发优势”
>>中国至少有两个独特的优势。第一个优势可以称为“工程师红利”。第二个优势是中国具有巨大的“市场红利”。
>>我们这一代人很可能是第一批养老机器人的试用者。
>>新造车运动 。互联网行业的利器,一是数据,二是技术,三是资本。
>>当世界上最锋利的矛能戳破世界上最坚硬的盾时,胜利是属于进攻者的;当世界上最坚硬的盾能够抵挡住世界上最锋利的矛时,胜利是属于防守者的。
>>企业必死,生态永存 。海尔经过数年的努力,按照信息化的要求重新改造了所有的生产、管理流程。
>>凯文·凯利有一句话说得很好:所有的公司都难逃一死,所有的城市都近乎不朽。原因是企业总想成为帝国,而城市是一个开放的生命体。靠原来那种圈定接班人的做法,想让企业保持持续发展、基业长青几乎是不可能的。我希望我们不是把企业变成一个帝国,而是把它变成一个生生不息的生态系统。” 凡是过去,皆为序曲
>>一个企业终极的目标是什么?传统的经济学告诉我们,企业的目标是让股东利益最大化。这是一个谎言。张瑞敏始终认为,公司把股东放在第一位是不对的,股东不会为公司创造价值,他们只会分享公司的价值,只有员工和客户是为公司创造价值的。
>>阿里巴巴的平台优势是数据,华为的平台优势是基础设施。海尔的优势只有人。
>>在瞬息万变的战场上,你慢慢会悟到: 迂回就是捷径,模糊就是清晰,分散就是力量,混乱就是有序。
>>Sky流。有人在青春的时候当“知青”,有人在青春的时候当校园歌手,有人在青春的时候打《魔兽世界》,有人在青春的时候打《王者荣耀》。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不管你选择用什么样的方式消磨时光,青春都是我们每一代人必须服的兵役。
>>新与旧。旧的不一定是过时的,旧事物中同样蕴含着创新的基因;新的不一定是更好的,甚至新的并不一定是新的。创新不是简单地弃旧扬新,而是不断地回到传统,在旧事物中重新发现新思想。
>>“位置、位置、位置”的传统房地产“金律”很可能不再适用
>>跟踪是连续的观察。
>>最大的流通等于最大的利润。最大的关联等于最大的消费。
>>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2018年,我们观察到一些信号。这些信号表明,自上而下的城市化已经无法持续。第一个信号是土地的流标。第二个信号是很多标杆性的房地产企业纷纷改名。第三个信号是收缩城市。
>>表征收缩城市的最重要指标就是城市人口下降。单核城市和多核城市.所以,未来的城市会变得更扁平化,没有单核,没有中心,是一个多细胞的平台。换句话说,未来的城市是多核的。
>>谁是东莞人? 东莞不设县,是一个只有市和镇两级建制的特殊的地级市。像这样的城市全中国只有5个。市的下面是镇,各镇自成一体。
>>想看哪个城市最能吸引人口,可以看城市小学生数量的变化
>>城市新物种。哈佛大学经济学家爱德华·格莱泽提出了一个现代都市的悖论:随着长距离运输成本下降,接近性(proximity)的价值反而上升。“格莱泽悖论”的意思是说:城市一体化程度提高之后,城际之间的人流和物流会变得更加畅通,但人们的生活半径很可能不仅不会扩大,反而会缩小
>>精明收缩。一旦一个国家基本完成城市化进程,它的城市就会收缩,除非能吸引足够多的移民或有足够多的婴儿出生来平衡死亡人数。日本、俄罗斯和韩国都已经遇到这种严峻的挑战。
>>义乌是中国最包容、全球化色彩最浓厚的城市
>>王柯翔把年轻人“探索消费”分为4个场景:消费前是好奇、看见后是惊喜、消费中是高潮、消费后有回味。
>>颜值革命 。如今,小众才是主流。不同的人群有不同的审美观,你不能用一种统一的标准定义,但你可以遵循一条清晰的主线去寻找:越是在自下而上的力量得到尊重、得到赋能的地方,对颜值的追求就越强烈,美好的东西就越容易受到追捧,就越容易在混乱中涌现出秩序。
>>正是这样的实践使美国人更容易超越狭隘的个人私利。他说:“如果让公民多管小事而少操心大事,他们反而会关心公益,并感到必须不断地互相协力去实现公益。”
>>我理解的“托克维尔定律”是说:我们必须建立一种社群生活,才能更好地发现自我;只有当人们在公共生活中学会如何彼此相处,一个社会才能更加平等、和谐。
>>街角咖啡馆。在阿那亚,你会忽然发现,原来打发时间也是一件需要学习的事情。
>>从云到雨 。这是我在美国悟出的一个道理:利己主义是一种盲目的本能,可以使一切美德的幼芽枯死,它还是一种古老的恶习,很难根除。人只有在相互作用下,才能使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焕然一新,才能开阔自己的胸怀,发挥自己的才智。你也可以把它理解为:只有社群活动才能抑制利己主义。”
>>重建社群。聚龙小镇和阿那亚、成都的麓湖生态城、杭州的万科良渚文化村被房地产界并称“四大神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重建社群的新变量呢?这是一股由多种力量汇集而成的激流。第一种力量是丰裕社会,第二种力量是择邻而居,第三种力量是网络连通。
>>剧情反转。我相信重建社群在未来会成为影响中国的深刻变量,因为我相信:社会发展的剧情经常会有令人意想不到的转变。
>>父母、与人为善、热爱家乡。这些“老理儿”就是中国文化这棵大树的树干和树根。教育原本就不需要创新,只需要纠偏。
>>著名心理学家朱迪斯·哈里斯在《教养的迷思》一书中提到,对孩子的成长影响最大的社会环境是由同龄人组成的社群,并不是父母。
>>不仅成年人需要社群,孩子也需要社群。只有当我们重建孩子的社群,才能真正教育出阳光自信的孩子。
>>曾经担任过北京大学附属中学校长的康健老师告诉我:“未来10年、20年,最好的学校一定是在农村,是小规模学校。”
>>两条路。这个世界正在改变,但教育体制傲慢地拒绝改变。一条看似宽敞的道路,最后可能会发现是断头路,而看起来崎岖的道路,或许会峰回路转、柳暗花明。
>>时代变了,收入分配也会改变。请你记住:未来的收入分配是一条N形的波浪曲线。在未来,仅仅靠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干脏活和累活的劳动者收入会越来越高,受过专业训练的熟练劳动者收入更高,这是第一个小波峰。随后,收入水平会急剧下降。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收入水平是最低的,这是个波谷。最后,那些最具有创造力的天才人物收入水平最高,这是最高的波峰。
>>未来收入水平最低、就业最困难的恰恰是刚刚毕业的大学生。他们缺乏工作经验,在大学里学到的知识一出校门就会过时,他们寻找的工作是最容易被人工智能替代的。他们以为自己拿到了通行证,但未来的大学文凭不能为他们做任何保证。
>>未来最成功的人是终身学习者,跟有没有上过大学没有太大的关系。他们能成功是因为他们知道如何成为终身学习者。
2020年5月31日下午
于新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