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说:“低层次的家庭里,人的脑子里装的大部分是犟,在沟通上存在双重障碍,常常因为一句话就闹翻天。
无法心平气和的交流,除了讽刺就是挖苦,因为他们太清楚彼此的软肋和痛点,语言尖酸刻薄。”
这句话揭开了不少人的伤疤。
正如网上之前盛传的一句话: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
日常交流里,一个比一个“犟”,横亘在家人之间。
所谓“犟”,是过度坚持自我,听不进他人话语,在家庭语境下,它衍生出无数矛盾。
父母仗着“经验”,孩子守着“新观念”,双方互不妥协,沟通从交换想法变成辩论赛,非要争个输赢。
低层次家庭沟通存在双重障碍。
一方面,情感表达障碍。
家人习惯把关心藏在生硬言语背后,像我朋友的母亲,看到孩子冬天穿得单薄,出口却是“要冻死啊,穿这么少,也不知道顾惜身体,我可没钱给你看病”,本意是心疼,说出的话却像冰碴,让孩子寒心,情感传递在扭曲表达中大打折扣。
另一方面,理解接纳障碍。
大家带着固有认知评判对方,父亲不理解儿子追求艺术梦想,觉得“不务正业”,儿子不愿了解父亲节省背后为家庭长远考虑,只觉“抠门”,彼此都封闭在自我世界,矛盾越积越深。
语言暴力也在这种家庭环境里滋生,讽刺、挖苦成家常便饭。
长此以往,家庭温情被磨灭,成员关系疏离,每个人都在“战场”上精疲力竭。
但家不该是这样,我们要打破僵局。
要学会倾听,放下成见,听家人把话说完,别着急反驳,如作家毕淑敏所说:“当我们真正倾听时,才能听到心的声音。”
也许父母的唠叨背后是对时代变迁的不安,孩子的叛逆藏着成长探索的迷茫。
再者,换温柔表达方式,把“你怎么这么邋遢”换成“我知道你忙,但收拾下房间会更舒心哦”,多些建议,少些指责。
最后,培养同理心,设身处地感受家人感受,站在对方角度看问题,理解会化解诸多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