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节
李清照:东方女性美的典范
战乱诗人未必是粗粝的男子,就连最柔婉的李清照,也算得上是其中一员。因为她写出了一个典雅女子在经历家破人亡、离乱逃难时的心灵感受。
作为一个女性,李清照所遭遇的“战乱”与家庭亲情直接相连。
在王安石、司马光去世之后,北宋朝廷形成了复杂的党争,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也被指有牵连,罢职流放。更悲哀的是,处理这个案件的恰恰是李清照新婚丈夫赵明诚的父亲赵挺之。
李清照曾写信给自己的公公赵挺之,希望他能顾及儿子、儿媳、亲家的脸面。但是没有想到,公公赵挺之后来也受到了朝廷的打击。
李清照和丈夫赵明诚面对父辈的名誉重压,百口莫辩,只能回到故乡青州居住,过了十多年安静而又风雅的生活。可赵明诚不幸去世。很快就有谣言传来,说他直到临死还将一把玉壶托人献给了金国。这个谣言触及了气节问题,这使李清照坐不住了。李清照决心要为亡夫洗刷污名。
想来想去,最诚实的女诗人想了一个最笨拙的办法,那就是带上夫妻俩艰辛收藏的全部古董文物,跟随被金兵追赶的宋高宗赵构一起逃难。
古董文物不少,一路颠簸装卸非常艰难,可怜的李清照就天天辛苦地押运着,追赶着朝廷的背影。宋高宗的这一路是狼狈的,李清照的这一路是荒诞的。
极其疲劳的李清照在路上遇到了一位脑子比较清楚的亲戚。亲戚力劝她立即终止这一毫无意义的颠沛流离。
她想来想去,决定告别过去,找一个家。她当然知道,在当时,一个出身官宦之家的上层女子再婚,一定会受到上上下下的指责和嘲笑。但李清照决定走自己的路,表现出一种破釜沉舟般的勇敢。
但是万万没有想到,这个丈夫竟然是不良之徒。他以一个奸商的目光,看上了李清照在逃难中已经所剩无几的古董文物。所谓结婚,只是诈骗的一个手段。等到古董文物到手,他立即对李清照拳脚相加、百般虐待。这个奸商的名字叫张汝舟。
宋朝有一项怪异的法律,妻子上告丈夫,即使丈夫真的有罪,妻子也要被官府关押一阵。但是,李清照宁肯被关押,也要离婚。结果,离婚成功,张汝舟被问罪,李清照被关押,幸好没有被关押太久。
李清照在信中担心自己再婚、离婚这件事,一定难逃后世的讥笑和诽谤。
女诗人就这样悄悄地进入了晚年。
从她的经历可以看出两项文化特性。
第一项文化特性:一切世间谣传,看起来黑云森森,其实从文化的眼光来看都只是瞬间烟尘。因此,文化人千万不要为悠悠之口而心神不宁。
第二项文化特性:文化的最终声誉在于作品。即便是在混乱和沮丧中,也能提炼出第一流的审美范型,传之永恒。
第二十节
堂堂男子汉
如果说,李清照是战乱时代弱者的美学典型,那么陆游、辛弃疾就是战乱时代强者的美学典型。
陆游的: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辛弃疾的: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陆游和辛弃疾所提供的,是一种超越时空的男子汉风范。
男子汉风范有两种:一种以盛唐为标志,背景是明丽的塞外长空;一种以陆游、辛弃疾标志,背景是阴郁的悲风战云。都很豪迈,但前一种意气飞扬,后一种凝重苍凉。
比较起来,对中国历史而言,前一种是罕例,后一种是常例。因为是常例,也就更深地植入了中国人的集体人格。
在失败主义的气氛下,好像中国人已习惯于逆来顺受。但是,事实并非如此。就连弱者美学典型李清照,也发出过“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这样英雄主义的心声。
这也是中国文化在宋代发出的重要信号。
重庆合川钓鱼城,居然抵抗了蒙古军接近四十年,这实在是世界奇迹了。钓鱼城保卫战为什么会坚持那么久?因为一位将军余玠,他针对蒙古骑兵的弱点,制定了一系列重要方针,苦守了十年后被朝中恶人所害,继任的守将又守了近三十年。从此蒙古帝国分化,军事方略改变,世界大势也因此而走向了另一条路。
一座孤城终于失去了继续固守的军事意义,最后一位主帅王立面临艰难抉择:如果元军破城,城中十几万百姓可能遭到屠杀,而如果主动开门,就可以避免这个结果。在个人名节和十几万生灵的天平上,王立选择了后者。元军也遵守承诺,没有屠城。当然,南宋流亡小朝廷也随之覆灭了。
但是,就在这时,又站出来一位乱世诗人,他就是文天祥。
文天祥是宋代文化的终结者。他是状元、学者、宰相,以誓死不屈的实际行动,展示了宋代文化的人格力量。
由于文天祥被关押在大都监狱中坚贞不屈,民间就有人试图劫狱起义,这对刚刚建立的元朝构成了威胁,忽必烈亲自出面劝降文天祥不成,只得一再长叹:“好男儿,不为我用,杀之太可惜!”
文天祥刚就义,忽必烈又下达诏书阳止杀戮,却已经晚了一步。文天祥的遗书表明,他是在实践儒家“成仁”、“取义”的教言,因此,他的死亡是一个文化行为。
他更在狱中写了气势不凡的长诗《正气歌》,在中国代代传诵,成为一部精神教科书。中国文化重新注入了强大的魂魄。
一个国家的行政首脑,在主动走向死亡前,居然在监狱里写出了一部诗化的中国精神教科书,这在全世界都没有先例。中国文化在这种悲壮的历史关口,显得特别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