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六,晴天
(个人日记——吾日三省吾身。用文字记录生活,记录想法,记录成长。文责自负,原创首发。)
今天上午和老婆去看房子,下午去了中央大道那边跟朋友魏先生聊天,聊到了近期的热点话题,关于近期莫言被起诉的事情。期间他提到了一件事。他家里有位上世纪30年代出生的奶奶,据其奶奶讲,自己童年时代的确在沦陷区里吃到过鬼子的糖果。
这件事让我瞬间想通了很多事。道理很简单,在社会生活中,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在大时代之下,可能某种思潮是主体,某种行为是主流;但是凡事总有例外,这个例外事件的当事人自然会有与当时主流人群不同的记忆,不同的经历,不同的感受和不同的选择,最后造成不同的结果。
莫言先生在他的作品中提到了日本鬼子给他的家乡——高密东北乡的孩子吃到了人生的第一个糖果。我相信这件事情即便是发生的概率很小,但是还是有可能发生的。当年小鬼子在占领区需要维持秩序,也需要蛊惑人心,更需要拉拢民心的,所以给小孩发几颗糖,让不懂事的小孩传唱所谓“大东亚共荣,一家亲”之类的蛊惑言论,这事大概率会发生。
这事发生了,并且发生的穷乡僻壤的高密东北乡;让一个从未吃过糖,且天天饿肚子的小孩子突然吃到了这块糖,那么这个小孩子会怎么想?不懂事的小孩子认为“日本人真好,还给我糖吃”。此后小日本再也没来过高密东北乡,或者是没有给这个吃过糖的小孩造成直接伤害,比如杀害这个小孩的亲人,抢夺这个小孩家的粮食、牲畜。那么无论后来大家如何说小日本坏,坏透了,在这个小孩的心中可能有完全与之相反的印象和记忆。
这就是说,人类的悲欢并不相同。每个人并不都是理性客观的存在,更多的人都是情绪化的动物,都是从自己亲身经历出发,得出自己的人生经验,依靠自己的人生经验来指导自己的生活。
那么像上面的这个小孩,如果他没有接受教育,处于文盲和半文盲的状态。几十年之后,当时的吃糖小孩成为了吃瓜大爷。这个吃瓜大爷面对自己六七岁的小孙子、或者村里的其他小孩,他会如何讲述当年小日本来村里的事情?他大概率会原封不动地讲当年日本人进村,没有杀人,也没有放火,并且还给我吃了我人生的第一颗糖,那糖真甜呀。(以他地见识和智慧,他会讲述自己经历过地事实,至于会造成什么影响,至于是不是客观真相,他并不会考虑,或者说他压根就想象不到这些)
这是事实吗?是事实。但是这种事实是当时社会上的大多数还是极少数?我相信这不是大多数,而是极少数,是当时的特例、个例。但是这个个例和特例会在多年以后造成很坏的影响,并且起到了虚无历史的反作用和坏影响。
保不齐,这些在几十年后听当年那个吃过糖的老人亲口讲述故事的小孩听众中,不出一两个作家呢?然后这个作家就在自己的小说中讲述了这个事实。不幸的是,这个作家的影响力与日俱增,过于强大。他的读者将小说中地这个片段拿出来,那么会有多少不明真相,或者说不够理性客观的读者就被其小说引诱,进而怀疑历史的真实。
当年日本人侵略中国,杀掠、焚烧、抢夺、强奸,这种惨绝人寰的破坏绝对是主流,而蛊惑人心,引诱策反绝对是少数,但正是这个少数阴谋诡计的存在,竟然在几十年之后还会产生如此恶劣的影响,可见其行为的残暴和狡黠。
历史不容许假设,历史的发展和个人的成长一样,在走到十字路口的时候,谁也不知道该如何选择,除非远见卓识的伟大人物。但是大多数人都是普通人,普通人难免被蒙蔽,难免被引诱策反。
日本侵华是事实,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犯下滔天罪行也是事实。但是在日本侵略中国的几十年中,日本军国主义有没有对一部分人好,或者说优待某个群体,我想是有的。比如以汪精卫为代表的汉奸群体。大小汉奸及其家属一定是被日本人优待的,他们也在当时的日占区享有特权,只不过这种特权是通过出卖祖国,出卖民族,出卖同胞换取的。正因为他们在日军占领时期享有特权,所以在光复后被清算,被惩罚,他们难免不会产生恨意。、
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爱会传承,恨也会传承;爱不会无缘无故的消失,恨也不会无缘无故的消失。所以台湾有很多人亲日,并非不是没有原因。当年日军占领时代的大小汉奸,他们和我们普通人对日本的态度绝对不一样;他们的子孙后代和我们大多数普通人对待日本人的态度也会不一样。
人并不都是客观公正的,并不都是理性睿智的。人都是情绪化的动物,都是根据自身经历和自己的情感体验形成自己的固有人生经验,然后依靠自身经验做出人生的选择。很多时候,人的行为和话语,更多的时候是自己过往情感体验和亲身经历的反映。
人要多读书,多读历史,人要学习知识,积炼智慧,唯有如此才不会情绪化,才不会给予过往的过时经验来应对当下的选择,避免对未来做出错误的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