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2日,周三,晴。
入秋后的第一场冷空气,在夜里给了我一个下马威。薄薄的夏凉被被迫下岗。很不情愿的起身,从柜子中抽出一床棉被,盖在身上才安心的睡着。
昨晚夜很深时,今早天空尚未发白时,都听到院外农家机器打玉米的哗哗声。这几日正是收获玉米的时候。地里有收割机收割玉米。收割机驶过,玉米杆齐刷刷的倒下,顺着卷进机器肚子里。一番分离操作,玉米秆搅碎了撒在地里,玉米棒归整到车斗里,最后被农户运回家前屋后的空地晒着。也有的人家就直接倒在田地旁的路上晒。到处是一条条或一片片的金黄玉米,趁着晴天,贪婪的晒着太阳。
收割后的地块,等主人家走了。就看到几位老奶奶一手拿着镰刀,或一根棍子。另一只手拿一个小篮子,或是一个口袋。在被搅碎的玉米杆下拨拉着,希望找到一个或一节遗落在地里的玉米棒。整整的一块地,就这样被他们“扫荡”着。不知道会在什么地方发现一棒玉米。就这样带着希望寻觅着,一天下来,总是有多多少少的收获。
房前屋后晾晒半干的玉米棒,农户搬来机器插上电,开始剥玉米。机器有大有小。小机器靠手把一只只玉米棒塞进去。大机器直接用铁锹铲起玉米棒投喂。玉米棒塞进去后,一阵哗哗声。玉米粒蹦跳到机器前方的空地上,玉米芯从侧面弹出来。就这样一瓣瓣或一铲铲的重复着。晾晒的玉米棒逐渐减少了,多了一片金黄的玉米粒和一堆堆玉米芯。
农业机械化的使用,确实让农户们减轻了劳动量,也加快了收割的进度。从机器播种到无人机打药,再到收割机收割,机器剥粒,全过程都实现了机械化。这是时代的进步,也是过去农耕时代没有料到的变化。
不由得让我想起在过去那些年没有机械时候。收割后的地块。先要用锹或镐把地翻松。播种时,一人用盆盛着玉米种,一人拿镐刨一个窝。投进去二三粒玉米种,再刨下一个窝。刨起的土就势把上一个窝盖上。脚步跟上来,正好踏上踩实。就这样重复着刨窝、投粒、盖土、踩实的动作。一行行的刨着种着,最终一块田地就播种完了。
当玉米苗破土而出时,要查漏补缺补齐整。清除杂草自苗儿破土时,到扬花结穗前,要做好几茬。打药除虫总得几次。庄稼人的心总是操着干旱、洪涝、除虫、除草、倒伏这些事上。完全就是在侍弄着一个孩子的成长一般。
当玉米棒结实了,包裹着的表皮青色中泛黄时,把玉米杆的大小叶片打落,让玉米棒在杆上晒几天。当玉米棒的表皮完全没有青绿色时。一个个掰下来,装在口袋里运回家晾晒。
晒干的玉米棒先要用手撕去表皮。拿起玉米棒,一只手从顶部一层层的把表皮拉到底部。等表皮都拉到底部了,用虎口整个的握住。一带劲儿把表皮拧下来。这道工序可是力气活儿。剥玉米粒更是费手费劲的事儿。左手拿稳玉米棒,用右手大拇指先搓去一头几粒的玉米。接下来的操作就看个人的剥玉米粒的方法不同了。可以一直用大拇指一粒粒或两三粒的剥,也可以用大拇指连带着指根那一小片手掌去剥。后者的做法可以一排排的剥下玉米粒,效率更高些。不管哪种方式,几棒玉米剥下来,拇指和手掌是发热的,发白的。稍微一停下来,被挤压的血又涌上来,拇指和手掌变红了。这样机械、重复、单调的劳作,在农户的笑谈中,一时,半天,一天或几天中就自然完成了。一季又一季,一年又一年,周而复始的劳作着,这就是农家的命运。
一粒粮食一滴汗,敬畏农家的劳作,珍惜粮食,当是每个人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