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苏童近日在深圳图书馆北馆举行新书发布会,分享了他最新长篇小说《好天气》的创作历程。活动现场吸引了近500名市民的参与,苏童的到来让人们期待已久。这部作品以江南城郊为背景,通过两个家庭的故事,展现了爱、怨、悲与欢的复杂情感。
《好天气》是苏童自2013年出版《黄雀记》后的新作,时隔多年,这位茅盾文学奖得主终于带着新作归来。他自信地表示:“这部作品是我写得最好看的长篇小说。”然而,苏童的写作并不只是为了追求好看,他在作品中注入了对社会的深刻思考和对人性的探索。
这本小说分为六个章节,字数达到47万,详细记录了城郊接合部的时代变迁。书中的故事围绕“咸水塘”展开,描绘了隔着池塘的农村与城市之间的对比,以及两家人三代人的生活变迁。苏童表示,这个故事是对乡村与城市文明的交织描绘,同时也反映了人们在变化中所经历的情感波动。
创作这部作品,苏童耗时长达11年,他坦言:“我懒,离开了熟悉的地方,写的东西没法看。”在此期间,他频繁出差,身处不同的城市,虽然拥有充裕的创作时间,但始终无法满足自己的创作要求。最终,他决定删减了大量文字,力求在叙事上做出突破。苏童甚至考虑过将作品命名为《咸水塘史》,但为了避免北方读者的理解障碍,他最终选择了《好天气》这个更为简洁的标题。
在活动中,苏童分享了自己对创作的理解和对时代变化的感受。他提到,尽管快节奏的生活影响了人们的阅读习惯,但他并不排斥碎片文化,反而认为这是一种新的挑战。他表示,作为作家,除了关注传统文本的写作,还需适应新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消费习惯。
谈及深圳这座城市,苏童表示,尽管地理坐标不同,但深圳与他的作品中描绘的南方城市在精神内核上是相通的。他认为,深圳展现出的活力与包容,与《好天气》中所刻画的时代变迁感形成了共鸣。
在活动接近尾声时,苏童向读者提出了几点阅读建议。他鼓励大家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书籍,无论是消遣还是专业阅读,经典作品都不容错过。此次关于文学、记忆与城市变迁的深度对话,不仅让读者对苏童的作品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为鹏城的文学爱好者带来了一场丰盛的思想盛宴。《好天气》无疑将成为当下文坛的一大亮点,吸引更多读者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