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49 我们与现实的距离

所有的播客都收录在往期回顾里边, 可以直接看往期回顾看体验会更好~

✨往期播客笔记回顾

杨天真: 天真不天真

孟岩: 无人知晓

有知有行:知行小酒馆

投资ABC

全文字数:2178 | 阅读时间:8 分钟

1.「记者职业的变迁与挑战」

社交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冲击:微博等互联网社交平台的出现改变了新闻传播的速度与方式, 突发新闻的价值流失。 eg: “柳州爆炸案”,记者与摄影记者抵达现场时,事件已处理完毕(地方政府效率提升,社交媒体实时曝光),读者早通过微博获取信息,传统媒体 “差旅成本高、报道周期长” 的劣势凸显,甚至出现 “报道写完无人关注” 的困境。

纸媒的生存压力:2015 年前后,都市报的社会新闻(如豆腐块消息)被社交媒体代替,且时效性更滞后,大量纸媒从业者转行。

2.「传统媒体的不可替代性:深度与现场」

碎片化信息无法覆盖复杂议题:微博140 字的传播形式,难以承载 “济南大雨”“上海供应链” 等需结合地形、行业逻辑的复杂话题。杨璐报道济南大雨时,需查阅论文了解地形(济南主干道为 “山坡下坡”,天然泄洪通道被路面覆盖)、采访 退休规划院长,才能还原 “城市内涝” 的核心原因,这是社交媒体无法做到的。

3.「传统媒体的转型方向:从“突发” 到 “长期议题”」

选题重心转移:2015 年后,三联逐渐减少突发新闻,转向 “无新闻由头但值得关注” 的长期议题,如职业教育、中考改革、外贸产业升级 —— 这些话题需长期追踪、深度调研,恰好避开社交媒体的 “短平快” 冲击,也更贴近普通人的切身需求。

4.「记者的核心能力:判断力和采访」

判断力与采访能力比写作更重要,需通过现场采访获取真实细节。

采访: 采访就是你跟人怎么沟通的问题,你怎么从别人嘴里面搞的到真话。

判断力: 判断就是说这个事到底是什么事?然后你去找谁去做采访,谁可能知道,所有的这些判断的背后是经验。

5.「疫情中的上海蔬菜供应链:认知与现实的差距」

上海“缺菜” 的原因:

饮食文化的差异: 上海人偏爱绿叶菜(如鸡毛菜),蔬菜特性的先天限制, 难以储存。 

物流体系断裂: 疫情期间因人员封控, 批发市场梗阻、司机核酸限制、志愿者人力不足, 导致装卸效率骤降。 

专业角色缺位:正常时期“卖菜、物流、零售” 分工明确,疫情中专业人员被封,转而由居委会、政府人员接手 —— 前者缺乏卖菜经验,后者无采购、配送能力,地方政府和居委会, 志愿者临时接管采购与配送,非专业操作导致效率低下。

供应不足: 疫情封控下很多蔬菜都很难输送到上海,同时周边城市送支援的的量难以覆盖 2500 万常住人口的需求。

6.「蔬菜产业的初衷」

发展蔬菜是为了节省粮食, 减少粮食进口依赖。

eg:80 年代的时候,每个月的粮食就一个人可能要吃 20 斤粮食,粮食要大量的进口才能满足大家吃得饱, 粮食进口压力大。而蔬菜从营养的角度来讲膳食纤维丰富、能量低,可减少主食消耗, 可以提高人的生活品质,成为 “菜篮子工程” 的重要考量。

7.「社交媒体情绪与事实的差距」

碎片化信息的误导:网友易被“捐菜烂仓库”“上海人吃不上菜” 等情绪性新闻牵动,忽略 “2500 万人日均需菜量极大(10 吨菜如‘水滴入沙漠’)”“小区志愿者人手不足、配送效率低”“司机因核酸过期被迫中断运输” 等现实细节。

认知盲区的根源:蔬菜供应链的运作逻辑(如批发市场角色、冷链要求)并非日常常识,网友难以通过碎片化信息拼凑完整事实,易陷入“情绪化发泄” 而非 “理性追问”。

8.「外贸与制造业:悲观认知下的现实机遇」

认知误区:“外贸完蛋、劳动密集型的产业转移越南, 就业机会减少”

产业转移的必然性: 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是经济规律(从欧美→日韩→中国→越南),并非 “中国经济不行”,且转移过程中,部分企业已转型为 “资本密集型、供应链依赖型”,仍具备竞争力。

现实: 2022 年外贸创历史高点、2023 年上半年 V 型反弹” 的现实 ——“活下来的企业分到更大蛋糕”,而非全行业衰退。

9.「“活下去” 的真实含义:熬走竞争对手的策略」

企业的“生存逻辑”:杨璐采访的外贸企业案例 ——2022 年被封,直言去年营业额 6000 万,2023 年计划 1 亿,原因是 “疫情淘汰大量竞争对手,需求未减,活下来就能分更多订单”。

与“悲观” 无关:徐小年 “2022 年主题是活下去” 并非指经济悲观,而是企业的 “策略性坚守”—— 如农民遇天灾 “减少损失、等待明年”,企业也需 “保存实力,等待对手淘汰”,这是行业内的 “实事求是的判断”,而非情绪性焦虑。

10.「正确的事情」

要做难而正确的事, 正确的事情: 能赚钱, 老百姓喜欢, 国家提倡。

eg: 国家不倡导你买学区房,你非得说买学区房可以赚到钱,然后你还不接受你会被大锤子砸到。那怎么可能呢?

11.「杨璐没有转行去赚大钱的原因」

杨璐: 早期买房、不鸡娃、不炒股的“低物欲”生活方式,减少焦虑源。 得以专注 “写稿、采访” 等喜欢的事,当比较早的“解决迫切物质需求,才能更投入热爱”。

淡定的心态: 因为职业的原因看多了“突发事故中一切归零” 的案例(多年报道矿难、凶杀、贩毒、各种恶性案件, 幸幸苦苦赚1000万, 买学区房后突然暴雷), 有助于看淡得失,心态会更平和, 减少精神内耗。 做好手头的事,不逼自己改变无法改变的事”

过程比结果重要:认为“人生如打游戏,过程比结果更重要”快乐在过程而非收获金币—— 不追逐风口(如 2015 年万众创业潮),不纠结 “赚多少钱”,而是享受 “采访、写稿、探索新事物” 的过程。

金句摘抄

(买区房这件事) 他就说你可能会占到便宜,但你也可能吃大亏。

要做难而正确的事。

走到最后突然剩你们(看到这里真的感觉很唏嘘, 也很庆幸三联依旧在, 很多人为了赚大钱离开了, 依旧有很人留下一直坚守)

人脑很容易基于自己已有的一些知识或者素材,拼凑一些因果关系,然后自己会觉得非常的合理,很难自己去质疑自己。

✨小提示:欢迎留言分享你听这一期播客的感受, 或者分享其他你喜欢的播客 。欢迎交流和更正。

✨ 风险提示:仅为个人想法分享,不构成投资建议或参考。请独立思考、谨慎决策!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