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观念的觉醒

      读完《请这样对待孩子的大脑》一书,我的心中感慨万千,泪水几度在眼眶里打转。尤其是那句“孩子就是父母的复印件”,让我感受无比深刻。正如这句话所言,什么样的父母,往往会养育出什么样的孩子。书中的诠释,让我一次次点头认同。

      我们做父母的,都是在没有经过系统教育培训的情况下,就上岗成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我们常常按照自己认为“好”的方式去教育孩子,却很少意识到,这些认知大多源于传统教育的影响——父母的教诲、老师的引导,以及那些代代相传的教育观念,比如“棍棒底下出孝子”“严师出高徒”“父严子孝”,甚至是打骂与惩罚。

      然而,时代早已改变,我们的教育观念却依旧留守在过去,固执地相信“不打不骂不成器”“小不育大了育不成”。这种源于农耕时代的教育方式,与现代社会对人的成长规律和发展需求已严重脱节,甚至会对孩子的身心造成伤害。今天的社会,早已不是仅凭“听话”“服从”“品正”就能立足的时代,而是需要在尊重个体发育规律、保障身心健康的基础上,运用科学的教育方法去培养人。

      我在阅读中不断自责——家庭教育中那些错误的方式,学校里那些严苛的惩罚,都值得我们深刻反思,也该向孩子真诚道歉。那些在黑暗中挣扎、走向歧途甚至犯罪的孩子,其实是最受伤、最无辜的,他们的困境往往源于童年时期家庭教育埋下的种子。

      也难怪,现代教育理念一再强调:尊重儿童的成长规律,重视家长与教师的言传身教,发挥榜样的力量。无论是做老师还是做父母,都需要不断学习,尤其是掌握脑科学知识,通过阅读提升认知,优化育人方式。

      如果要选出教育孩子最重要的能力,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同理心。站在孩子的角度看世界、思考问题,让他们感受到被理解、被支持,这是建立安全依恋和情感自信的基础。孩子的情绪波动很正常,用同理心去回应他们,能培养出高情商,帮助他们学会冷静与自我调节。耐心、理解与同理,是孩子自尊与自信的重要养分。

      当然,规矩与正面引导同样不可或缺。孩子天生爱玩、爱探索、渴望与人交往,如何让他们理解并遵守规则?这需要两个条件:一是明确的界限和坚定的执行;二是清楚指出不当行为,并帮助他们在大脑中形成正确的记忆。父母的行为榜样尤为关键——孩子的智力与情感能力,很大程度上是通过观察和模仿获得的。好习惯与坏习惯,往往都来自父母的示范。如果孩子从小看到的是父母的暴躁、不尊重,那么他们也很难学会温和与尊重。

      管理好自己的情绪,是父母的必修课。研究表明,父母的严厉呵斥、体罚或过度惩罚,可能导致孩子未来在学校出现行为问题,甚至被开除。反之,诚实、勇敢、大方等品质,也会通过父母的行为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孩子。做最好的自己,不必十全十美,但一定要努力成为值得孩子模仿的榜样。

      人类是善于反思的动物,但我们常常把自己的不足归咎于“当年没听父母或老师的话”,于是便把这种“不听话”转化为对孩子的严苛要求,结果一次次踩进教育的“坑”,让孩子的大脑结构和心理发展受到伤害。这或许就是对“经验”的误解。只有真正的阅读者与思考者,才会在文字中“偶遇”真相,从而发现并修正自己的教育方式。

      用更科学、更温柔、更坚定的方式去陪伴孩子成长——不仅做他们的引路人,更做他们值得模仿的榜样。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