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的文化中,有一种人叫做“中国式好人”,我自己曾经就是。我曾经非常困惑,我对待别人这么好,为什么没有特别交心的朋友呢?一个原因就是“太好”会让对方产生一种内疚感,从而不愿意靠近。
这是投射性认同当中迎合者的一套逻辑,我为你做了那么多,你必须接受我,否则你就是个大坏蛋。迎合者特别容易给别人制造内疚感,他们会不自觉地使用一些办法,提醒接受者:“你欠我的。”然而很多迎合者自己意识不到的一点,因为对别人很好,感觉上没有任何攻击性。实际上那个威胁性的信息,一直隐藏起来,但一直存在,那个否则之后的条件持续在发挥作用。
在身边,迎合者的比例非常高。比如说一个很常见的场景,妈妈辛辛苦苦地做好了饭,等全家人都上桌之后,却发现妈妈自己碗里的是一碗剩菜剩饭,她说不能浪费。这个时候,你就容易生出一种内疚感,如果你不能承受内疚感,那你可能就会生出一种愤怒。
歉疚感是我们最不愿意面对的感觉之一,尤其是有人替我们做了我们本可以轻松完成的事情之后,还巧妙地想给我们留下歉疚感,这会让我们的更加愤怒。但是迎合者不仅无微不至而且谨慎小心,他们会卑微的表现出,他们只是想帮你而已,不需要任何回报,你不需要有压力。
面对这样的“好人”,我们很难表达愤怒,我们甚至会因为内心有愤怒的情绪而感到内疚。不过当这样的事情越来越多,我们积累的愤怒也会越来越多,最后的结果就是向别人表达愤怒,或者干脆对这位迎合者敬而远之。疏远可以减少你内心的歉疚感。
从迎合者的角度来说,他也想维护好关系,但是因为原生家庭等原因,他只相信用这样奉献的方式来与别人亲近。当别人疏远他的时候,他反而会在恐慌中更加执着的付出,但是越付出,对方越想逃离。这样就形成了恶性循环,最后这样迎合者想要维护好的关系最后走向崩溃。
【下一步行动】
我自己曾经也是一个迎合者,总是难为自己成全别人,最终得来的是疏远。
现在慢慢在好起来,因为试着去释放攻击性,反而结交了一些朋友,去建立关系不仅仅只有我们曾经认为的那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