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月笙自从离开舅舅家以后就开始了自己的流浪生活,在流浪期间他过得异常的凄惨。杜月笙幼小的心灵,一次次在乞讨的过程中被别人的侮辱刺伤了,以至于他慢慢的变得非常冰冷。偶尔其他人的一个善意的微笑,一句亲切的问候,会让他觉得非常的温暖。在乞讨的过程中,杜月笙很快的就结识了高桥镇上一些游手好闲的小瘪三。高桥镇有不少的赌棚。近代上海是中国第一堵城,和如今的澳门一样,这股风自然也吹到了离他很近的高桥镇,一些在上海讨生活的汉子,闲的时候就长的抓起一把色子玩玩,因此堵棚的生意也非常的兴隆。
杜月笙结识了这些小瘪三之后,就开始和他们整日在茶馆赌棚,到处游荡,硬讨软求,明抢暗偷,不计手段,不顾尊严和脸面。不过这杜月笙和别的小瘪三不同,杜月笙一直是一个非常用心的孩子,他揣摩着人的语言和心思,思量着用什么样的方法才可以得到多一些。吃的什么样的方式才可以得到同伴的友好和帮助?
在继母刚刚失踪的时候,他还是一个不知所措的孩子,而经过了几年流浪,他已经成为了一个自信,能够靠自己的能力存活的少年。而在一次偶然的事件当中,杜月笙发现,除了能吃口饱饭之外,他还能有点别的理想,更高一点的理想。
在13岁的一天,杜月笙又在赌场有个大人开玩笑说,嘿,小子,你整天在这瞎晃悠,怎么样玩儿一把。一句话说的杜月笙心里直痒痒,每天看见。有人转手间赢得大把的钱,他总是满眼艳羡,只是苦于手中没钱了。离开赌场之后,那人轻蔑的话一直在他心中盘旋。
杜月笙把家里边凡是能卖钱的破烂家事,匆匆的收拾了一下,拿出去换了几毛钱,杜月笙把这钱小心的揣在兜里到赌棚里赌一把。 老板开筛子,这小瘪三们早已经围了上来,满脸羡慕的看着他。实在是幸运,初次开赌,杜月笙竟然真的赢了几毛钱,小伙伴是一阵欢呼,簇拥着杜月笙走出了赌场,赢了钱,杜月笙很豪爽的请大伙儿吃了饭。平时杜月笙总是个讨巧卖乖的配角儿,可是这今天他干了其他孩子没干过的事儿,他成了大方的东家,成了他们艳羡的对象。
第一次尝到甜头之后,少年杜月笙开始时常出入堵棚了,赢了就慷慨的请大伙吃饭,输了就接着拿家里的东西去卖,他很快就成了高桥镇小瘪三们吆三喝四的小头头了,渐渐的,家里所能卖的衣裳家具什么。的都已经差不多卖光了。在高桥镇父老乡亲的眼里,他就是一个败家子儿,无药可救,大胆妄为的小混混。原本人们对他还有些同情,可是现在只剩下鄙视和厌恶,大人们甚至杜绝自己的孩子和这杜月笙来玩儿。
杜月笙想要做人上人,让高桥镇的父老乡亲可以对他刮目相看。可是在高桥镇,除了到茶馆,赌棚去晃悠桃的吃的他又能做点什么呢?杜月笙想到了上海,内地很多人都在那儿做工,也带回来了很多传奇的故事,很多没钱的人去了上海之后呢,结果是发了大财,杜月笙也想着去上海闯一闯。
终于有一天,杜月笙鼓起了勇气,对堂嫂说,他想把属于他名下的祖屋给卖了。好去上海找一份儿工作,堂嫂听了自然是100个反对,赶紧找来杜月笙的舅父。把他一顿暴打之后还不解恨,又把杜月笙绑起来,吊在了树上。这路过的人对杜月笙是指指点点,杜月笙故作不在乎,心里却是羞愤的志向钻到地里边,最后还是那帮瘪三似的把杜月笙从树上解救了下来。
这房子没卖成,反倒是招来一阵毒打,成为别人耻笑的对象。本来还可以在小兄弟们面前有点威望,可现在脸都丢光了。杜月笙更是下定决心要离开高桥镇,他觉得高桥镇已经没有什么值得他留恋的东西了,唯一有些不舍的是外婆,高桥镇给他的大多是冷漠、轻视和屈辱,只有外婆虽然没什么能力,却一直竭尽所能的关心他,给他一些温暖。
杜月笙向外婆说明,去上海的打算。外婆百般不舍,可是留在高桥镇,她也实在是无能为力,闯一闯吧,听天由命吧。外婆颠着小脚是东奔西走,百般央求,才找到了一位相邻写了一封策涵,介绍杜月笙到上海一家水果店去当学徒,谋口饭吃。
1902年春天,14岁的杜月笙背着一个小小的包裹离开了高桥镇,年迈的外婆执意要去送他,一路唠唠叨叨,不停的叮嘱走了十多里,外婆拉着杜月笙的手久久不肯松开,此时一别何日相见,还能不能见呢?外婆放声大哭,杜月笙此时也不由得哭了,发狠的说,高桥人人都看不起我,我将来回来一定要一身的光鲜风风光光重建祠堂,不然我发誓永不回高桥。
外婆没有想到,也没有看到若干年后的。杜月笙不仅实现了这句话,而且他回乡建祠堂的那一天,成为轰动整个上海滩的盛况,被上海滩的人们津津乐道了许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