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思想
1.作者说本书的题目原本计划叫《时间管理》,后来发现时间是无法被管理的,因为无论做什么,时间都是一分一秒的流逝,而能够管理的是我们自己的行为。而把时间当作朋友的含义是:如果我们管理好自己的行为,随着时间的流逝,结果会向更好的方向趋近,时间就好像是我们的朋友一样陪伴着我们,而反之,如果我们不善于管理自己,随波逐流,随着时间的流逝,结果越来越差,时间更像是我们的敌人。在我看来,其实时间什么也不是,他就是时间而已,朋友或敌人都是我们一厢情愿的想象而已,不过这不重要,只是一个文字游戏,核心思想依然是如何成长。
2.全书叙述平实易懂,更像一本点滴感悟集,并没有什么系统逻辑框架,但点滴感悟也有很多给人启发之处,对很多道理作者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并不人云亦云,甚至提出许多相反意见,给人启发。读完此书,发现许多认同的点,也发现许多启发的点,总体值得一读。
摘录
心怀“梦想”的时间越长,它的沉没成本就越高。很多人都在无意之间被自己的“梦想”所绑架,所以,很多时候,对很多人来说,所谓“梦想”也许只是陷阱。许多年来,我曾见过身边不少的人一点一点被他们珍爱的“梦想”毁掉。
越是不满现状,摆脱现状的欲望就越强烈,而这种欲望会让一个人最终迷失方向,因为无论是谁,从本质上看都无法摆脱现状——每一时刻的现状都是过去某一或者某些时刻的结果,而每一时刻的现状都是未来某一或者某些时刻的原因。没有人能够逃脱现实的束缚。
从某种意义上理解,“逆境造就成功”、“磨难令人成熟”之类的话纯属胡说八道。显然,在顺境中更容易成功,而且很多磨难根本没有必要——这更可能是失败者对他们自己一生都未曾有机会体验的成功及成功者“意淫”式的猜想而已。失败者永远没有机会了解成功的真相,因为人最容易受自身经验的限制,而不曾有哪怕一点点成功经验的人更无从摆脱自身的局限。
(记得奇葩说曾经有一期辩题:要不要感谢生活中的暴击?认为应该感谢的理由大多是逆境磨练人的意志等等,而不应该感谢的理由是是否磨练人与逆境并没有直接关系,有些暴击更可能直接把人击垮。我觉得磨练人的不是困境本身,而是自身对于逆境的应对态度,能否克服困境并获得成长更多取决于自身的因素,逆境只是一个载体。)对现状不满、急于摆脱现状,是人们常常不知不觉落入的陷阱(尽管偶尔这也是少数人真正的动力)。接受现状才是最优策略——有什么做什么,有什么用什么;做什么都做好,用什么都用好。不要常常觉得苦(这会让人忍不住顾影自怜,浪费精力与时间),而要想办法在任何情况下找到情趣——快乐是一种本事。这些年我遇到的优秀的年轻人几乎都有这样的特征:他们很少对现状不满(可能是他们的优秀使他们难以觉得不满吧),他们热爱自己的生活,他们相对更不在意外界的影响,他们更专注于做事而心无旁骛,他们身处良性循环之中,当然,他们也因此每时每刻都在进步。
最可怕的不是效率不高,而是干脆做错了事。如果做的事情是错误的,效率越高,结果越糟。如果做的事情是正确的,效率低一点也没关系,因为做一点是一点,多收获一点,多进步一点,动力就会更强一点,进而更容易持续地做下去。怎样判断所做的事情是否正确?核心只有一个:看它是否现实。
我有个朋友叫做时间。她跟我真可算作两小无猜,可她默默陪了我许多年之后,我才开始真正认识她。她原本没有面孔,却由于我总是用文字为她拍照,因此可以时常伴我左右。她原本无情,我却可以把她当作朋友,因为她曾经让我明白,后来也总是经常证明,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我付出耐心,她就会陪我甚至帮我等到结果,并从来都能将结果如实交付与我,从未令我失望。正是因为有了时间作为朋友,我才可能仅仅运用心智就有机会获得解放。
事实上,生活就是选择。
(不选,也是一种选择,不选就是生活的默认选项。)在目标现实可行、方向确定的情况下,辅以计划,才能成功。一般来讲,期限越短、内容越清晰,目标就越容易实现。长期目标、人生理想固然要有,但理想这东西往往太遥远,以至我们总是看不清楚。不过,看不清楚也没关系,“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们要做的事情只是一步一步地走,把每一步都走好,走踏实。至于“千里”之外的终点,既然连看都看不清,就不用花时间去想了,因为想了也没用。
由此可知:做长期计划显然是正确并且必需的,但是,并非每个人都有制定长期计划的能力。这种能力可跻身最重要的能力之位,拥有它需要挣扎、需要努力、需要从一点一滴做起。不要一上来就制定过长的计划。哪怕制定一个星期的计划,都不是很容易的事情——实际做一下就知道了。
我认为,万事皆可提前准备,万事皆需提前准备。只有前期准备充分,才能在实际执行任务的时候有出色的表现。举个例子,我在做新教师培训的时候,经常被新教师夸奖:“李老师,你在台上随机应变的能力太强了!”对此我不敢谦虚——因为他们完全夸错了,我自己太清楚自己的应变能力有多差。
这个关系曲线更可能是阶梯状的:学习过程中有很长时间一点进展都没有,但从某一刻开始突飞猛进,而后又是长长的一段所谓“平台期”。
思考,更准确地说,独立思考,只不过是从别人那里知道一个结论的时候,自己动脑重新推演一遍,看看得出结论的过程有没有漏洞和不合理的地方,衡量一下结论到底有没有道理的过程。这个过程没那么复杂,也没什么玄妙,不过是一个正常的有脑子的人应该做的事情而已。
有一句话值得牢记:人家说什么你就信什么,挺傻的。
没有人会像我们自己一样了解自己,也没有人会像我们自己一样关注自己。所以,每个人其实都多多少少会高估他人对自己的重视程度,又因为这个结论,进而低估他人的评估能力。要知道,重视和尊重来得往往比我们想象的晚很久。绝大多数人因为不懂这个道理,所以总处在“等不及”的状态,反而弄巧成拙,一辈子不可能获得哪怕一点点的重视,更不用提什么尊重。
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他们都很成功,更准确地说,他们自己都很成功。但是,他们用的方法却并不相同,甚至可能相左。不过,如果仔细观察,我们就会发现至少有一点是完全相同的——他们都是非常用功的人。其实,我一直想说的是:方法固然重要,但是比起“用功”来说,方法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甚至,这些优秀的人会获得意外的帮助。一个优秀而有价值的人,自然会引来其他很多优秀而有价值的人主动为其提供帮助,而这时候的帮助往往是“无私”的。正如没有哪个医生会在救死扶伤之后仅仅因为酬劳太少而恼羞成怒一样,那些品质磨炼到一定程度、境界豁达到一定层次的人,往往真的可以做到“施恩不图报”,因为对他们来讲,能够有机会“验证自己的想法”就已经足够重要、可以令人身心愉悦了。同时,被帮助的一方也正因为并非寻常之辈,所以一定懂得“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道理,最终的结果自然是皆大欢喜;又因为“沟通成本几近于零”,整体效果自然是“交流收益相对无穷放大”——良性循环。
个中生活智慧在于:集中精力改变那些自己能够改变的事情,暂时忽略那些自己不能改变的事情。专心打造自己,让自己成为一个优秀的人、一个有用的人、一个独立的人,比什么都重要。打造自己,就等于打造自己的人脉——如果人脉真像传说中那么重要的话。其实,我总觉得关于人脉导致成功的传说虚无缥缈,不过是些不明真相的人臆造出的幻象罢了。
我有一个尽量坚持的原则:永远鼓励身边的人,哪怕多少有些盲目。鼓励身边的人,是一种并不被大多数人认为重要的美德。
(2019,做一个永远鼓励身边的人的人。)
题外话
- 读到一半的时候,网上看到李笑来的负面新闻(比特币黑幕),人设瞬间崩塌,曾经的有为青年变成了丑陋的投机者,不免内心一震,开始怀疑正在读的内容。而冷静下来不禁问自己,为什么会怀疑观点?人的善恶是否代表观点的价值?答案是否定的,人可能坏,但他讲的道理不一定错,反之,人可能善,观点也可能会误导你,至此我才发现过去我一直带着人的偏向去理解事,假设张辉没有粉丝,没有第二收入,没有150块的茅台股,没有那么有钱,就是一个企业中的员工而已,而他却做的事情跟现在一模一样,我还会关注他、认同他吗?答案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独立思考不是膜拜,毫无保留的接受,也不是抬杠,非要找出对方的漏洞,而是中立客观的思考观点的价值,而主观去判断自己是否客观真的是一件难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