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之则幸。
2017.10.8 星期天 小雨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门课的老师,怎么说呢,不算是不修边幅,但绝对不是那种让人看一眼就有好印象的老师。
头发较长,发型像七八十年代的青年学生,四六分,方脸。酒红色衬衫,啤酒肚(应该是的吧,毕竟形容为大肚子不太合适)。
第一节不上正课,给同学们讲讲这门课的课程要求以及他的课堂要求等都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这位老师就这么两手空空进了教室,没开投影,没上讲台,直接坐在第一排的桌子上,开始谝他与他所接触到的历史。
他说他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历史系,研究生在西安交大读的,听到这大家都鼓掌,觉得蛮厉害的。结果呢,他等我们掌声平息之后,说不明白这个掌声是怎么个意思。在得知是夸他的时候,立马摆手说,毕业于那些学校的学生分两等,一种是真的优秀的,还有一种就是他那样的。
他在选研究方向的时候,选了那个专业所有学生中独一无二的方向——青楼史。其他人都是一个教授带十几个学生,他倒好,俩教授带他一个,可谓是唯一大弟子。不过可惜的是,他没能坚持下去,中途放弃了。在那个信息资讯贫乏民风也相对淳朴保守的年代,研究青楼史,一不好查资料,没有简便的检索工具,二是研究的人很少,没有资料共享。
他最喜欢的历史人物是汉武帝刘彻。每当他去到汉武帝的陵墓时,他用的词是“看”。他说他第一次去看汉武帝是在什么什么时候,以后几乎每年都会去看他一次。他坐在汉武帝的“头上”,跟他聊一些事情,关于家庭,关于社会,关于他所认识的历史等等。
关于他对历史的“热爱”,还有一件事。有一次几个朋友叫他去吃火锅,他推辞。说到那地有汉昭帝的墓,立马改口答应。去到饭桌上,互打过招呼后便问这汉昭帝的墓在哪,在得到答案后,火锅也不吃,一人去寻。惊讶于他在咸阳住了三十多年,第一次知道汉昭帝和他住得这么近。当他再一次去看汉武帝的时候,告诉汉武帝说他去拜过汉武帝他爹了,现在好了,父子俩他都认识了。
对于历史人物,他一向乐意去接近。他说和故人说话比和活人说话靠谱许多。他又拿老毕的例子来佐证,说老毕在饭桌上和好友吃完饭倾诉完衷肠后就失业了……
两节课的时间,老师和我们尬聊了很多内容,但主要还是他在说,我们偶尔以笑声、掌声、窃窃私语声来回应。
以前在课本课外书上读到xx大学的xx老师多不修边幅,多不按“规矩”来讲课,比如闻一多,比如鲁迅等等。就希冀自己在短暂的求学生涯中也能遇见如此这般有趣的老师。
直到现在,遇见这样一位教我们中国近现代史的老师,虽说了解的还不够多,但日后的上课情形可见一斑了。
有人说“有意思比有意义更有意义”,能遇见这样有意思的老师,不说三生有幸的大假话,但真的可以在日后回忆起大学时光的时候想起他啊。
从幼儿园到高三毕业,是有那么一两位感觉可亲的老师,说的矫情点,就是像妈妈一样让人愿意去亲近,但要说有意思,还真举不出一个例子。
可能有人会说在应试教育下,老师的任务就是教你识字算题学英语,能做好这些已经不容易了,还妄图遇见一位有趣的老师。话是可以这么说,但也太没劲了点,毕竟我说的是“我”到目前为止这是第一位让我有这种想法的老师,不代表别人没有啊。如果能在全国范围内在幼儿园到高中阶段找到这么一位老师,就可以完全推翻前面的应试教育说法。
或许是我现在运气好碰着好老师了,或许是我以前忙着学习考试无暇顾及老师是否有趣,或许还有其他的原因吧。
但不管怎样,遇见了就是好事啊。好好上他的课,尽可能多的从老师那里学到一些有用的东西,而不仅仅只是知识。
你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