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传》卷三主要简述了苏东坡在受贬谪后,十分向往田园生活,且信仰佛教,想追求长生不老的“羽化登仙”之道。而在朝政变换,太后掌权的时候,他受到太后的恩宠,受到提拔,但他深知自己一个人很难与朝廷恶势力对抗,坚决不做相国之位,一心远离朝政为百姓办实事。他为百姓做了很多工程建设,救灾抢险一把抓。他尽自己所能帮助百姓,所以,他很受百姓的爱戴,被作者称为“百姓之友”。
再读《苏东坡传》,林语堂在文中对于苏东坡的偏爱可谓是溢于言表了。下面我来浅析《东坡居士》这一章节,来感受田园生活中的东坡居士。
“乌台诗案”后,苏东坡由情势所迫,要前往幽居之地黄州做一农民了。“东坡居士”之名号也是苏东坡这时给他自己起的。文章一开头作者的一段话挺有意思:“苏东坡若回到民众之间,那他就如在水中的海豹。在陆地上拖着鳍和尾巴走的海豹,只能算是半个海豹。”他又道:“这时他成了自然中伟大的顽童——也许造物主根本就希望人是这副面貌吧。”这里是什么意思我们暂且不谈,且往下看。
苏东坡定居在黄州之时,结交了不少僧人朋友。这一处深山幽林环境挺好,乡野风光如画。这里他写下了我们所熟知的《赤壁赋》、《后赤壁赋》等千古名作。而死里逃生的他,开始沉思自己的个性,想要寻求心灵上的解脱。他便向宗教发展。《安国寺记》里他说:“深自省察,则物我相忘,身心皆空,求罪垢所从生而不可得。”诚然他心底所埋藏的儒家思想让他追求“空空如也”,但现实摆在面前,解脱只是精神层面上的,不可能“物我相忘,身心皆空”的。因此苏东坡便向友人倾诉,讲述自己当下的生活状况。
这段时间他的生活是很拮据,甚至要以把铜钱串成串挂在屋檐上来减少开销。这下可真正体验了普通农夫的生活了。他开始真正耕作,他的一首诗里写道:“去年东坡拾瓦砾,自种黄桑三百尺。今年刈草盖雪堂,日炙风吹面如墨。”甚至一段时间适逢大旱,终于有雨后苏东坡与其他农夫一般快乐。
建筑是苏东坡的本性,这在后面他的工程中也有所体现。他执意要建筑一个舒适的家。东坡之上,四周有美景,有良田,还有一大果园。这样舒适的田园农居生活让饱经风霜的老苏之心有了一丝慰藉。
他的家庭也算是叫美满的。贤妻在怀,纳妾在身。但他深知官场险恶,自己一身才华却也落得如此下场,便“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以自嘲。
在他闲适的农居生活里,他时常持一种幽默乐观的心态,便能够到处感到快乐满足,这便足矣。在这里,他找到了自己。他成了一普通农夫,便成了自由的“水中海豹”,官场中的他过得不自在,只有在这里他才得到解脱,成为名副其实的“东坡居士”。
这便是闲适自得、乐观开朗的苏东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