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26 9:00-10:00
地点:办公室
内容:儒家的中庸之道
“中”是恰到好处,“庸”是普通而平常。儒家认为:人伦道德和吃饭喝水一样普通,人人都离不开它,所以很重要。因此人将自己的状态控制在恰到好处的点,并且弄明白一饮一啄的意义就可以成为圣人。
想到一个小故事:小立志做圣人的王阳明,他听从了朱熹的教导,并深信程颢、程颐哥俩说的话:“天下物皆可以理照。有物必有则,一物须有一理”(《二程遗书·语录)》,于是他决定从“格物”做起。说做就做,马上叫来自己的小伙伴,对着自家府苑那片茂盛的“竹子”,开始“格”起。王阳明采用的“格物”方法是主要“观察”,当然也不排除他会拿着一个小刀之类的工具,进行“解剖”......三天过去了,小伙伴受不了如此枯燥的格物,先行跑掉了。王阳明是有大志向的人,岂会轻易放过了,他坚持着,第四天没有结果,第五天没有,第六天也没有,到了第七天,毫无收获、身心疲惫的他,倒下了......。
虽然王明阳格物失败了,但也明白了所谓绝不是简单的静态的观察就能收获的,而是要根据时间,空间,环境的变化及时转换,灵活应用,在细微处寻求变化规律,最终,他却创造了自己的心学,成为了一代圣人。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如何做到中庸呢?如何把一件普通的事情弄明白,并做到恰到好处。
讲两个我的小故事:
1、昨天晚上小朋友做作业,我按照惯常习惯,给他定了20分钟闹钟,等闹铃响后就休息,昨天,小朋友正在专心解题时,闹铃响了,一下就打断了注意力,小朋友很nice的对我说:妈妈,我做完再休息。我赶紧答应了。
现在反思:设置20分钟闹铃响是不是合适的?
1、刚开始为了培养小朋友的习惯,让他专注,这个设置是合理的,恰当的。
2、现在小朋友基本形成了自己的习惯了,这个设置应该随着小朋友的改变而改变。
结论:这件事情的做法上固守陈规,没有做到时随势转,不属于“中”之道。
如何改进呢?
1、陪伴小朋友做作业时,观察小朋友状态。根据小朋友的状态决定是否需要休息。
2、养成习惯后,逐渐放手让小朋友自己决定休息与否。
3、中间根据小朋友的状态及时调整,及时讨论,争取做到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在于跟随形势的改变及时调整,在于动!
第二个小故事:
周一开始群里纤雨小伙伴每天早上很早完成日更,一下子让我心乱了,我也开始想在早上完成,于是,过了三天兵荒马乱的日子,每天早上起床后开始写日更,但是,心乱,事乱,每天早上写的都是勉强凑数,最终还是把它们全删掉了,感觉整个早上的时间都过不好,昨晚读到中庸时,已经感觉自己这两天做法不恰当了,经过整晚的思考,我发觉问题在于早上日更不适合我。
反思:我个人的习惯是先读懂,在思考,我习惯在写作之前脑子里反复打草稿,思索怎样写逻辑性,故事性比较好,可以表达清楚我想要说的内容,所以,我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的思考才能完成,以前,早上打卡,是因为头天晚上写好了,也是经过一天的思考后完成的,所以写作对于我来说是一件喜欢的,重要的事情,我需要时间来完成,目前每天的节奏对于我来说刚刚好,如果改变了,对于目前的我来说就不是最好的状态了,可能有两个结果:一是放弃,二是打水卡,这两者都不是我需要的,所以,我应该坚持自己的节奏。
改进:我可以改变读书的时间,像昨天晚上那样,晚上读,思考,早上感觉来了就记录,书写。所以
中庸之道也在于坚持自己的节奏,不受外界干扰。在于静!
这是我的第一次格物穷理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