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诚〈论语〉学习笔记290季氏第十六3》
【孔子曰:"禄之去公室,五世矣;政逮于大夫,四世矣;故夫三桓之子孙,微矣。"】
【学习笔记】
今天是丙申年壬辰月己卯日,三月廿一,2016年4月27日星期三。
一,杨伯峻先生的译。
孔子说:"国家政权离开鲁君,已经五代了;政权到了大夫之手,已经四代了,所以桓公的三房子孙现在也衰微了。"
二,承上一章,孔子继续教我们历史观察方法论。
1,孔子的预言为什么这么准?
孔子说这话时是鲁定公初年,到了定公五年,季氏陪臣阳虎作难,季桓子被阳虎囚禁。孔子的预言为什么这么准?
孔子的预言不只准在此事,再往后历史也准,从今再往后三千年,还是准的。孔子说过:"虽百世,吾知之矣。"这份自信是哪儿来的呢?是孔子说大话呢还是有依据呢?
第一,孔子是老实人,他的话是中国人代代传习的实在话。第二,孔子的依据是历史观察方法论。
2,什么是历史观察方法论?
中国记录历史的时间早,形式多样,纪事的,编年的,传记的,这些材料构成纵贯数千年、横揽天地人的巨大数据库。要知,这数千年的计数,仅以甲骨文为实证的文字记录为据。但是,中国的文化传承方法分为两路,一路是文字典籍,一路是家学、师学的口传心授。且以口头传授和传播为主流。
当年,孔子学礼,周朝之前的两个朝代:四百年夏朝和六百年商朝,都做了深入学习,夏朝后裔封国为杞国,商朝后裔封国为宋国(即孔子祖上祖籍),孔子之世时都在。那么,为什么孔子主张恢复周礼而不是夏礼和殷礼呢?难道是周礼更加牛更加善更高级的缘故吗?孔子说:"吾说夏礼,杞不足征也。吾学殷礼,有宋存焉。吾学周礼,今用之,吾从周",杞国和宋国所存文献不足,不足为当世效法,不能起到示范风化的作用,这是孔子扬弃夏礼、殷商之礼而取法周礼的真正原因。
平时我们说的文献,其实是两个字,文是版书典籍,相当于现在所说的文献;献,是贤的谐音,是贤人的意思。文献二字,完整的意思是典籍完备,并且有传承人,即贤人,缺了哪一样都不叫文献。现代词汇只用了一半,而且是不重要的一半,另一半精华弄丢了。
所以,中国学问的精华在导师那儿,在书院里,不是书本知识那么简单。若是单论书本知识的储存与传播,现在我们知道,电脑比人更适合,但我们不会以电脑为师,我们以电脑为渊博的朋友,不会以电脑为追随的人师。
关于历史观察方法论,要谈的内容还有很多,比如说怎样获得它呢?比如说,它在工作生活中的作用有哪些,怎样运用?有孔子这位超级导师在,有日课这一平台在,我们有很多机会把它聊开聊透。今天先学习到这里。
【学习参考书目】
《四书章句集注》朱熹著
《张居正讲解<论语>》张居正著
《论语正义》刘宝楠著
《论语新解》钱穆著
《读四书大全说》王夫之著
《论语译注》杨伯峻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