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渐起,天气转凉,不少人却陷入了“白天昏昏欲睡,晚上精神抖擞” 的怪圈。明明前一晚睡够了 8 小时,白天还是眼皮沉重、四肢乏力,连走路都像灌了铅 —— 这恼人的 “秋乏”,到底是怎么回事?
其实,从中医角度看,秋乏不止是 “季节魔咒”,更可能是 “脾虚湿困” 在悄悄作祟。
秋乏不是“懒”,而是 “湿邪” 缠上了脾
中医认为,秋季气候干燥,但昼夜温差大,人体易受“湿邪” 侵袭。而脾是人体运化水湿的 “主力军”,一旦脾的功能减弱,水湿就会在体内堆积,形成 “脾虚湿困” 的状态。
为什么秋季特别容易出现这种情况?
一方面,夏季人们贪凉吃冰、久居空调房,早已损伤了脾阳;入秋后脾胃还没来得及恢复,又要应对干燥气候带来的津液消耗,运化能力进一步下降。
另一方面,秋季水果大量上市,不少人过量食用西瓜、梨等偏寒凉的水果,也会加重脾的负担,让水湿更难排出。
当“脾虚湿困” 找上门,身体就会发出一系列信号:除了白天乏力、嗜睡,还可能伴随舌苔厚腻、大便黏马桶、四肢沉重、食欲下降等症状。这时候若只靠 “多睡觉” 缓解,反而会让湿邪在体内越积越多,形成 “越睡越困” 的恶性循环。
4 种家常食材,帮你健脾祛湿解秋乏
想要摆脱秋乏,关键在于“健脾祛湿”。其实不用特意买昂贵的补品,厨房里常见的 4 种食材,就是祛湿的 “好帮手”。
1. 薏仁:祛湿 “主力军”
薏仁性平,味甘淡,能健脾渗湿,是中医里常用的祛湿食材。不过生薏仁性偏凉,直接煮水喝可能会伤脾胃,建议先将薏仁炒至微黄,再用来煮水或熬粥。搭配红豆一起煮“薏仁红豆粥”,祛湿效果更好,还能补气血,特别适合秋季食用。
2. 赤小豆:利水消肿
很多人会把赤小豆和红豆搞混,其实赤小豆才是祛湿的“主力”。它味甘酸,性平,能利水消肿、健脾祛湿,对于湿气重引起的下肢水肿、大便黏腻有很好的缓解作用。平时可以用赤小豆煮水喝,也可以加入莲子、百合,做成甜汤,既好喝又祛湿。
3. 茯苓:健脾又安神
茯苓是药食同源的好食材,味甘淡,性平,能健脾利湿、宁心安神。对于脾虚湿困引起的乏力、失眠,茯苓有双重调理作用。可以把茯苓打成粉,加入牛奶或粥里,也可以用茯苓、山药、莲子一起煮“健脾粥”,温和不刺激,老人小孩都能吃。
4. 冬瓜:清热祛湿 “好搭档”
冬瓜味甘淡,性凉,能清热利水、消肿祛湿,特别适合秋季“湿热” 体质的人。不过冬瓜性凉,脾胃虚寒的人可以搭配生姜一起煮,比如 “冬瓜生姜汤”,既能中和寒性,又能增强祛湿效果。平时炒菜、做汤时加几块冬瓜,简单又实用。
湿热泄泻不用慌,这款“祛湿茶” 来帮忙
秋季除了秋乏,湿热天气还容易让人出现“湿热泄泻”,也就是拉肚子,大便黏腻不爽,还可能伴随腹痛、口苦等症状,这时候不妨试试莱泰金菊五花茶颗粒。
莱泰金菊五花茶颗粒具有清热利湿、凉血解毒的功效,可用于大肠湿热所致的泄泻。不过如果腹泻严重,还是要及时就医,避免延误病情。
除了食疗,这 2 个习惯也能帮你祛湿
想要彻底摆脱“脾虚湿困”,光靠食疗还不够,配合良好的生活习惯,效果会更好。
1. 少久坐,多运动
久坐会让气血循环变慢,水湿更容易在体内堆积。每天抽出 30 分钟,做一些温和的运动,比如散步、瑜伽、八段锦,能促进气血运行,帮助湿气排出。秋季运动不宜过于剧烈,微微出汗即可,避免大汗淋漓损伤津液。
2. 睡前泡泡脚
睡前用 40℃左右的温水泡脚 15-20 分钟,能促进下肢血液循环,温通经络,帮助祛湿。泡脚时可以加入几片生姜或艾叶,祛湿效果更好。不过要注意,泡脚时间不宜过长,泡完后及时擦干脚,避免受凉。
秋乏不是“小毛病”,而是身体在提醒你 “该祛湿了”。只要找准原因,用对方法,通过食疗和习惯调整,就能让脾胃慢慢恢复活力,摆脱秋乏的困扰,精神饱满地迎接秋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