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5点的时候,周帮忙照看T,这个间隙眯了一会儿。
闭上眼睛,想象在一个湖边,躺在莲花心上,全然放松。或者想象在海上浮潜,全身心交托给大海,放下恐惧,全然地信任海水的举托。
念头出现了,行云流水般流畅自然。
面对问题,我该如何思考?遇到事情,凡事想该怎么办?当时如何应对,(更啊?我睇睇、我睇下点再答复你……、好哩,等子看看再讲咧……、哦,我考虑一下再说吧……),先给出一个缓冲,让自己停下来,既不被事情牵着走,也不再像以前那样自己裏协在情境中出不来。
然后,就事情,想要解决什么问题、怎么解决?解决什么问题是目标(方向),怎么解决是战略(方法)。
分三种情况,好(如我所愿、利己利人)、不好不坏(部分合我心意部分妥协,利己不损人)、坏(非我所愿、于我不利,损己利人/两败俱伤),我该怎么办(是否有应对机制,最坏的结果我有心理准备么?)?
回观我过去的行为处事方式,几乎都是不经大脑思考的下意识就这样吧。既不考虑他人感受,也不思考处理技术。比如,这次“大表哥来看老爸”事件,杨二对事情的处理能力就能够看到问题本质---一来,他们没有事先打招呼就来了,不必过多迁就(这是从情理逻辑上分析);二来我们在三江,即使马上赶回去,他们也要再等三个钟,如果塞车呢?而我们的行程全部打乱,这样意义多大?(这一步思考是重点);第三,打电话给大表哥,让他们把东西放门卫,然后表示这次对不起他们了,要不这样,我们下次找时间专门回去看望大舅、小舅全家。(给出解决方案)
思路清晰,合情合理。表达方面也是让人舒服到位。事情得到了相对折衷周全的解决,把老爸从头脑混乱、为难(既想赶回去见专程来看他的大舅娘小舅娘又不太想让我们失望)的状态中解脱出来。
我也是老爸类型的,总想两全,结果往往落入两难,并且最后各方都不满意,也不领情(即便知道你的本心)。自己落不到个本以为的好还满肚子委屈。
其实,能够照顾一方就不错了,事态当中,只可能有一方是真正的重点,关注重点就好。只要能本着两者相害取其轻,并且处理的方式尽可能减轻另一方负担压力或者不适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