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 | 当AI呼啸而来,教育该如何自处

现在,GPT-4 能考上哈佛,AlphaCode 能写出工程师级别的代码,自动驾驶 AI 能在复杂路况下做即时决策 —— 这些不是科幻情节,而是正在发生的现实。当机器已经能把 "知识掌握" 和 "技能执行" 做到 90 分以上,人类花十几年时间在教室里打磨的那套东西,突然就显得有点像旧时代的遗物了。

传统教育里,老师把知识点事先划定学习范围,把标记好什么是对、什么是错的学习材料像喂鸽子一样一勺勺喂给学生喂给受训练对象,然后通过考试考核训练结果——这种教学方式,在人工智能界叫做「监督学习(supervised learning)」,是最基本的训练AI模型的方法。

那么问题来了?你让一个按监督学习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去跟 AI 比解题速度、比知识点记忆,就像拿算盘跟超级计算机比算账,不是一个维度的竞争。

你这样教出来的学生连GPT都不如,要知道GPT用的是「无监督学习」中的「自监督学习(self-supervised learning)」,它不用你标记数据,能自己找规律,它天生设定就是能知道老师不知道的东西。

当 AI 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迭代进化,教育这门最古老的手艺,该怎么接招。

这时候再盯着 "知识灌输" 和 "技能训练" 不放,就有点像在蒸汽机时代还苦练马车驾驭术。教育该教的,应该是那些 AI 拿不走的东西 —— 那些需要血肉之躯、需要真实体验、需要主观判断的能力。

一、别再训练 "AI 式人类",要培养 "完整的人"

传统教育有个隐蔽的弊端:它总把人往机器的方向驯化成 AI 式人类。

你看,学生的好坏由标准化考试定夺,就像 AI 的性能由测试集分数衡量;老师天天强调 "错题本",就像工程师给 AI 调参改 bug;课堂上不许 "分心",就像给 AI 设定固定的输入范围。这种教育走出来的人,习惯了等待指令、害怕出错、回避未知 —— 可这些恰恰是 AI 的特点,不是人的优势。

真正的人该是什么样?看看那些没被教育磨平棱角的创新者就知道。他们的回报不是来自标准答案,而是来自社会的认可;他们不纠结短板,而是把长板做到极致;他们像追猎物一样追逐新事物,因为新事物里藏着机会。就像 ChatPDF 的创造者,没什么资源,就靠对用户需求的敏感和快速行动,在 AI 浪潮里抢跑成功。

ChatPDF是个人创作的基于RAG技术的AI工具,上传PDF/文档即可通过问答生成摘要及答案,支持多语言。

教育要做的,不是把人训练得越来越像机器,而是要 "纵容" 人的那些 "非机器特质"。这里的 "纵容" 不是放任不管,而是给人试错的空间、探索的自由、自主判断的权利。 就像养一棵树,你不能规定它每片叶子的形状,只能给它阳光雨露,让它按自己的节奏生长。

毕竟想要出现突破常态的卓越,那就要想到,去宽恕突破常态失误

二、把课堂变成 "人类优势训练场"

AI 时代的教育,核心是聚焦人类独有的四大能力,这也是机器短期内很难超越的领域。

第一是具身智能。人有肉体,有感官,能通过握手的温度感知信任,能通过皱眉的弧度读懂不满。AI 没有身体,它能分析 "微笑" 的像素,却理解不了母亲微笑里藏着的疲惫。教育应该多让学生动手、动脚、动感情 —— 去田野里观察植物生长,去工厂里触摸机器运转,去社区里感受人情冷暖。这些身体记忆形成的认知,比书本上的文字扎实百倍。

第二是自主思考。AI 的 "思考" 是数据的排列组合,而人的思考带着血肉的温度和生命的重量。你童年时被烫伤的记忆,会让你对 "危险" 有比 AI 更深的理解;你在挫折中尝到的苦涩,会让你对 "坚持" 有更真的体会。教育要少给标准答案,多提开放式问题 ——"如果全城停电三天,你会怎么安排生活?"" 如果你的朋友和 AI 同时给你建议,你信哪个?为什么?" 这些问题没有对错,却能逼出人的独立判断。

第三是情感智能。AI 能模仿共情,却体会不了心碎的滋味。人能在别人的眼泪里看到自己的过去,能在集体的欢呼中感受到超越个体的力量。教育应该多组织真实的互动 —— 让学生组队做项目,在争吵和妥协中学会合作;让学生照顾老人小孩,在付出和被需要中理解责任。这些情感体验形成的能力,比任何 "情商课程" 都有效。

第四是存在智能。这是关于 "为什么活着" 的终极思考。AI 可以列出一百种人生目标,却不会半夜醒来问自己 "这样活着有意义吗"。教育要给学生留白的时间,让他们发呆、困惑、甚至迷茫。就像哲学家说的,"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过",这种审视的能力,恰恰是区分人与机器的关键。

三、从 "知识传递" 到 "生态培育":教育该有的新动作

知道了该培养什么,具体该怎么做?至少有三个方向值得尝试。

一是把 "考试导向" 改成 "项目导向"。别再让学生为了应付考试死记硬背,而是让他们像企业家一样做项目。

比如学物理的,能不能用 AI 设计一个节能小屋?学语文的,能不能用自然语言处理工具分析社区的方言变迁?学历史的,能不能用数字技术复原一条老街道?在做项目的过程中,知识点会自然嵌入,更重要的是,学生能学会解决真实问题的思路 —— 这是 AI 替代不了的。

二是给 "积极情绪" 留位置。心理学家弗雷德里克森的 "拓展 - 建构理论" 说,积极情绪能让人的视野变宽,还能积累心理资源。

一个整天被 "错题" 和 "排名" 压制的学生,眼里只会有眼前的威胁;而一个经常体验好奇、兴奋、成就感的学生,才会主动去探索未知。学校可以少点批评式评价,多点 "试错奖励"—— 哪怕一个想法失败了,只要有新意,就值得肯定。

三是让教育 "慢下来"。AI 的迭代以天计算,但人的成长需要时间。

就像酿酒,得有发酵的过程。现在的教育太急了,幼儿园学小学内容,小学学初中知识,好像赶早就能赶赢。其实不然,那些童年时在田野里追过蝴蝶、在河边数过星星的孩子,那些青春期读过诗、为理想激动过的少年,他们的生命体验里藏着 AI 永远学不会的智慧。教育应该给这些 "无用的美好" 留位置,因为它们才是创造力的土壤。

人是独特的,相比于可以复制无数分的AI,人还是稀有的,那产生的信息也是稀有的,即使以后教你的是更强大的AI教师,那你也会找“人的见解”,因为你想要的是,人的认同感。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那些被时间验证过的「高回报人生动作」:10个反套路的成长法则 去年冬天在上海出差,和一位创业十年的前辈喝茶。他指着...
    张議芳阅读 36评论 0 0
  •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孩子的花期都不一样,需要呵护,尊重和引导,对学生要有爱心,民主教育,平民教育自大可以有...
    b88d229b505f阅读 13评论 0 0
  • 【智慧家长】爱是规则和自由并存 磨砺智慧 燃烧激情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 家庭是孩子...
    儒雅传奇阅读 9评论 0 1
  • 中午吃饭 为什么空调旁边的纸巾,爸爸会看不到呢 他对于餐巾纸的形状有独特认识吧。 还是对放的位置有先入为主的意识呢...
    文芳读写阅读 10评论 0 0
  • 我们面对学生沉迷手机或游戏时,第一反应常是没收设备、批评惩戒,甚至标签化为“自甘堕落”。但王老师通过案例分...
    平平_8577阅读 27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