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臭豆腐把我们引入的这条小巷里都是我喜欢的老屋,门口的门当和上下马石依旧在。巷内5号的宴喜堂私家菜馆中式门楼,门庭内却是西式的青砖墙、两边石柱圆弧形带铸铁缕空门头,内里青砖照壁上“宴喜堂”三个大字。照壁前的小圆桌上,两个客人在用餐。小巷拐角处的墙壁上,贴着两块铭牌,一块用中英文介绍街名的由来,另一块是标识着方向的指路牌。导引工作做得很细致。
在王府池子街看见一块路牌,上面有“贡院墙根街”、“府学西虎街”等古意十足的街名,中间就是王府池子。一扇带屋檐的黑漆大门两旁贴着红色的对联,门上贴着“济南古城(明府城片区)征收指挥部封”的封条。老屋上的瓦片业已缺损;各种电线无序地缠绕着门头;塑料管子包裹着的上下水管已经破旧不堪;这样的老房已经不能适应现代人的生活模式,改造势在必行。等我们下次再来古城,这里会是另一番景象。
查网上资料:明府城区建立于明洪武年间,有600多年历史,是济南大规模建城的开始。和上海的城隍庙是真正的老上海城一样吧。老城区是泉城的标志区域,这里有百多个大大小小散落在居民家中的泉池。
片区保护建筑张家大院凭水而建,耐看的是泉池对面的两层楼青砖坡顶瓦房。这就是王府池子,池中落叶随水底冒出的泉水而漂移,逆光下碧玉般的水面闪着微光,不由感叹:现代人喜欢临水而居的理念离不开古人的智慧。
青砖铺地的老街干净整洁,街边墙根下一个方形池子上的“腾蛟泉”三个大字,标注着此泉的名字。我们走进一家大院,现在是个私家菜馆。他家靠墙根和老井边的泉池里“冰镇”着啤酒等饮料,还有蔬菜水果,既环保又天然,真是泉城人得天独厚的享受。
走在这样的街区,载着游客的三轮车如游龙一般熟练地行驶在曲折蜿蜒的小巷里,如今成了济南老城的一道风景线。
我们来到曲水亭街上,一条泉流贯穿整条街道;街道两旁商铺林立,河边人家的花盆摆放在岸边;路边一张长桌上山东政法学院的学生们在为人们做着公益法律咨询;街边一条“涌泉胡同”加深了你对泉城的印象;不远处的基督教堂屋顶上的十字架和堂前的红旗友好相处,大门前四根罗马立柱古典神圣。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