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央视推出一档综艺节目《国家宝藏》,全国九大博物馆集结,并且都拿出了自己的镇馆之宝,其中,故宫博物院的一件国宝就是乍原石鼓。
石鼓有“中华第一古物”的美誉,它是先秦时代的文物,一共有十面,乍原石鼓只是其中的一面。每一面石鼓上都刻有一首四言诗,讲的是一位君主出行、打猎的故事。但究竟是哪一位君主呢?一直没有定论。根据故宫博物院的说法是秦献公,我们就来讲一讲秦献公的小故事。秦献公是一位很了不起的君主,他的一大功绩就是废除了人殉制度。人殉制度是非常残酷的,君主或者有钱有势的人死后,用活人来陪葬,比如“春秋五霸”之一的秦穆公,死后就用了177个人陪葬,其中还包括子车氏的三位勇士。《诗经》里有一首《黄鸟》就是追悼这三位勇士的,人们悲伤地唱道:“交交黄鸟,止于棘,谁从穆公,子车奄息……彼苍者天,歼我良人!”而秦献公废除了这一制度,改用陶俑陪葬,这是中国文明史上的一大进步。
接下来我们讲讲石鼓的身世。石鼓的身世真可谓是颠沛流离,一波三折。公元627年,这十面石鼓在陈仓被一个牧羊老人发现,一百多年后,安史之乱爆发,唐肃宗下令把石鼓迁到自己躲避战火的雍城,可是没过多久,叛军就打到了这里,唐肃宗只好下令把它们掩埋起来,两年之后,安史之乱平息了才将其挖出。
石鼓并没有结束它们的流浪史,在唐朝末年,十面石鼓再次流落民间。到了宋朝的宋仁宗时,司马光的父亲司马池找到了其中的九面石鼓,而没有找到的这一面就是乍原石鼓。直到1052年,乍原石鼓才在一个屠夫家中找到,而这时的乍原石鼓已经被凿了一个大洞作为舂米的器具,不像一面鼓,反而像一个大碗了。
后来,随着靖康之变,石鼓又流落到了金国,公元1234年,金国灭亡,蒙古军队中的一名官员发现了这些石鼓,将它们运送到了北京,此后,元、明、清三代,它们都没有离开过北京。而在抗日战争爆发后,石鼓再次“上路”,《国家宝藏》已经讲过了故宫的卫士们怎样保护它们的感人故事了。
石鼓被称为“中华第一古物”,当然有不少的粉丝,古代很多文人墨客都为石鼓写过诗赋,唐代大诗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就写过一首《石鼓歌》,元代诗人揭傒斯也写过一首《石鼓诗》:“孔庙颓墙下,周宣石鼓眠。……野老偷为臼,居人打卖钱。有形终易尽,流落漫堪怜。”最“疯狂”的粉丝还是喜欢咣咣盖大章的乾隆皇帝,别人都只是写诗或文章而已,他倒好,不但让人复制了十面放在孔庙,原物放在他自己的家紫禁城里,他还写了一篇《再题石鼓》,命人刻在了乍原石鼓的横截面上。现在的文物要防火防盗防国博,那个时候的文物应该是防火防盗防乾隆吧!对于这样的脑残粉,我们持保留意见,乾隆爷,求放过!
《国家宝藏》里有一句著名的话“让国宝活起来”,其实,如果你走进博物馆,去了解国宝背后的故事,你会感到国宝就是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