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品读一路“高”《夜宿山寺》教后反思(田亚玲)

――今天是12月21日,也是我的公开课汇报的日子。我执教的主题是《夜宿山寺》这首古诗。

《夜宿山寺》这首诗的中心点在“高”,诗的第一行:“危楼高百尺”,里面的“百尺”一词突出了楼很高。第二行:“手可摘星辰”里面的“可”“摘”“星辰”三个词语突出了楼很高。诗的第三四行:“恐惊天上人”中一个“恐”字,出神入化地再现了楼的高。动中有静,第一句通过夸张的手法写出了楼的高,第二句则通过山上寺庙里的静突出了楼的高。

在引导学生品味“高”的时候,我第一次的设计是这样的:

自主学习:读古诗,️️用横线画出表现楼很高的地方。最后和对子比赛读一读,看谁能够读出“高”的感觉。

学生学习后,老师引导学生交流展示活动如下:

第一步:指名读表现楼很高的诗句。

生1:读“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生2:“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我发现他在读的时候没有读出高的感觉,特别是第二个孩子读第二句的时候,几乎是和前一句一样,扯着嗓子喊出来的。接下来又找了几个孩子读,还是没有读出高的感觉来。我想,孩子们齐读可能高的感觉会浓一点。

第二步:组织全班齐读,但是,发现除了声音大而整齐些外,高的感觉还是干瘪瘪的。

第三步:范读,老师小声读“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学生读“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老师范读一遍后 孩子们再读,这一遍似乎有进步。

第一次课后我在想,为什么学生老是读不出高的感觉来呢?是不是对古诗的意思还不理解?或是我的自主学习方法指导上出现了问题?

第二次,我把自主学习方法设计为:
自主学习:读古诗,️️圈出古诗中你不懂的地方,在旁边写一个“?”用横线画出表现楼很高的地方。最后和对子比赛读一读,看谁能够读出“高”的感觉。(6分钟)

汇报交流活动如下:

第一步:谁能说说你不懂的词语?

生:“危楼”我不懂。

师:出示“危”在字典里的三种解释:a危险  b损坏  c 高的,陡的。

你们觉得在这首诗中应该是哪种解释呢?

生:第三种。

生:“星辰”我不懂

师:谁知道“星辰”的意思。

生:指的是星星。

师:很对,星辰本来的意思指的是日月星的总称,在本课中就是指的星星的意思。

生:“恐惊”我不懂。

师:恐就是指的是――

生:害怕

师:“惊”可以组什么词?

生:惊吓

生:惊动

师:在这里选哪一个更合适?

生:惊动

在解决了疑难问题后进入第二个活动

第二步: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读出高的感觉。

a  指名读一二行。(大声地读出高的感觉来了。)

b  齐读一二行。(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重读了“高”字。

师:诗人站在楼上可以干什么?

生:可以摘到天上的星星。

师:你们能摘到星星吗?

生:不能!

师:所以啊,诗人在这里是运用了一个夸张的手法,说明了楼――

生:很高!

像这样的方法在以前学过的古诗里也见过。比如

李白的《赠汪伦》中“桃花潭水深千尺――”

生:“不及汪伦送我请”

师: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中的“飞流直下三千尺”

生:疑是银河落九天。

c  小组读三四行: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和第一二行一样大的声音。)

师:不敢高声语,在这里的“语”注意有一个什么旁?

生:言字旁。

师:所以它与说话有关。不敢高声语就是指的不敢怎么样?

生:不敢大声地说话。

师:那我们该怎么读呢?

生:“不敢高声语”(声音很小地读)

一堂课下来,感觉孩子们回答问题比第一次要积极。效果还不错,但是似乎感觉课堂上的朗读还缺少点什么。自己心里有些不明白,于是在课后和教科室主任以及黄校长,田校长进行了交流。

教科室覃芳:整堂课比前一次有厚度。特别是对夸张手法的引导讲解水到渠成。

田:本堂课老师的语言很干净,没有废话。对夸张手法的引导,对古诗题目的理解方法运用恰到好处。引导学生认识五言诗及其停顿方法的总结,让学生编一编,唱一唱的环节设计得也很好,但是如果在以下几方面注意一下,那么本节课就达到了一个完美的效果。

一:自主学习环节,要求学生是对子学习,那么在汇报交流的时候一定要对子汇报,今天在汇报交流的时候是小组汇报,这个汇报和学习的方式不一致,不易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及其品质。

二  品读“高”的诗句的时候,孩子们都在“危楼高百尺”的“高”字上下功夫,而老师没有继续引导。前两行如果在“百尺”和“星辰”上做足文章,这种高的感觉就出来得自如一些。

三  注重了问题意识的培养,但是还要培养学生自己学会在对子之间、组内解决问题的意识。

黄:对于“高”你还可以在三四行“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这句中更深入一点。因为这两行写出了寺庙的“静”,通过“静”来突出楼很高。另外对于拓展阅读还有一个问题要思考:我们的拓展到底有效没有?怎样做才能更加有实效?

反思:通过和们的对话,我在想,要在每一堂语文课上准确地教会学生一些语文素养,教师本身对教材的解读水平那才是关键。记得著名的特级教师王君老师对她徒弟说过这样一句话“你备课的时候,把你的教参给我扔得远远的!”我现在就是属于那种离不开教参的人。看来,在以后的教学中,对教材的解读功夫的培养,任重而道远。只有自己对教材解读到位了,课堂上所呈现出来的才是真正学生要学会的一些语文素养。那样,才不会在一年级的时候教给孩子们的知识,到六年级了还在课堂上不厌其烦地重复着,啰嗦着,那样课堂才会有真正的语文味,学生才会从心底爱上语文,喜欢语文课。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教材分析】 此诗运用了极其夸张的手法,描写了寺中楼宇的高耸,表达了诗人对古代庙宇工程艺术的惊叹以及对神仙般生活的...
    晚起画蛾眉阅读 4,440评论 0 1
  • 周有光的微博,周有光的心事。当年记作业本上短短的一句话日记,现在以故事的形式详尽的向我展开。 当年只能拽住些细节的...
    明明你也不爱我阅读 255评论 0 0
  • 午餐:面线糊+鸡块 晚餐:日常拌面+绿豆汤 面线糊真的好好吃 鸡块也出人意料的不错 日常午餐晚餐~
    牙套鸭阅读 202评论 0 0
  • 感恩今天的好天气,感恩阳光的滋润! 感恩今天主动找我合作的两个合作伙伴,祝福他们多赚钱钱! 感恩金钱宝宝如此的自然...
    张玉球阅读 136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