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看新闻,到处是滴滴事件,和来自各界对滴滴不绝于耳的声讨。
滴滴作为每个人都可能用到的日常出行工具,大家都熟悉不过。
我本人算是使用打车软件最早的一批用户,大概在2014年,优步刚在深圳出现,几位信息比较超前的同事在试过之后,纷纷推荐给我,对于上班路途不算近的我,果断下载了优步,后面也一直在用。
早期刚进军中国市场的优步,经常不定期赠送各种券,和做一些优惠活动,综合下来,上下班交通成本确实降低了不少,而且还很方便。
早期的优步司机,大多比较有职业感,服务也到位,那时,我从心底觉得,优步的出行体验简直可以把出租车甩出远远的一条街。
后来,优步越来越火,滴滴也开始涌入进来。
优步和滴滴两个大佬并驾市场,因为是竞争关系,两家总暗自较劲,你送券我也送,你给司机补贴高,我比你更高。
所以对司机和乘客而言,良性的竞争,是一件好事情。
好景不长,2016年,滴滴宣布收购优步。
从此,滴滴成为了中国出行市场上最大的霸主。
果不其然,滴滴的车越来越不好打,服务越来越糟糕,价格也越来越高。
通常,在早上出门的时候,我会叫上一辆滴滴,它总是提示附近没车,加了价格就能马上有车,叫车的时间从原来的几分钟,变成了半小时,如果不想等,就选择天煞的拼车。
所谓的拼车就是几个“顺路人”一起搭一辆车。
我曾经不止一次在拼车时遇到四到五位“顺路人”,最夸张的一次是拼车拼到了六个人,由于车里坐不下,司机安排另一位乘客坐在后备箱里,那一路,我是又紧张又害怕,又忐忑不安。
司机也是一路抱怨,嘴里念着拉这么多人,他不赚钱,油钱去的多,补贴也少的可怜,blablabla…,他还抱怨滴滴为什么总是派不顺路的单给他,他连拒绝的权利都没有。
听着司机一路碎碎念。车总算到达我公司楼下,我一看表,全程花了五十多分钟啊,特么我迟到了半小时。
再看了一眼费用,七公里多一点的路程,六个人的拼车,费用是三十多块钱,我去!比出租车价格还要高。
除了那次超载拼车事件之外,我还遇到过其他情况,比如车牌不一致,司机要求取消订单线下转账,更有司机在车里抽烟聊语音飙脏话,等等。
打车软件当初给我带来的那点好感,被接二连三的滴滴事件一点点消耗掉了一大半。
我想,这一切的万恶之源,就从滴滴变成一家独大的垄断巨头开始。
老徐时评说的对,“前有垄断央企与民争利,后有垄断资本吸血食人,资本角逐,收购,完成垄断,开始收割,客服外包,准备上市,完成最后收割,这是当下所有独角兽企业的基本成长过程,每一个过程都充满了贪婪和血腥,这是资本的本性。
最好的解决方式,就是对垄断企业进行拆分,让消费者有选择的余地。”
如果市场上不止有滴滴,还有其他网约车可以选择的话,它因为存在竞争所以会更注意自己的品牌形象和内部管理。
这个社会本来就应该是百花齐放才够精彩,比如有肯德基,也有麦当劳,汉堡王,必胜客等,有华为,也有小米,三星和中兴等,有淘宝,也有京东,网易考拉和亚马逊等。
希望有一天,我们有更多的出行选择,不仅有滴滴,可能还有嘟嘟,嗒嗒和其他。
也希望等有着良性市场竞争形成之后,滴滴可以真正吸取教训进行改革,今后一桩桩牵动人心的悲剧,可以真正终结。
PS:
最后补充,从生理角度来看女士依然是弱势群体,任何事需防范于未然,当你坐车时请务必牢记,以下几点:
1 对陌生人,哪怕异性熟人,也要永远保持警惕,随身携带自保武器,比如防狼喷雾。
2 不坐副驾驶,上车后打开车窗,随时注意行车路线。
3 上车后不要只顾玩手机,不要和司机搭讪,更不能呼呼大睡。
4 不喝别人递过来的饮料,也不在中途离开后,继续喝原来的水杯,避免成为迷药的受害者。
5 穿着不暴露,不露财,不坐夜车。
6 上车前,确认司机身份,确定司机登录平台系统,核对车牌信息并拍照,不坐套牌车。上车后,第一时间把自己约车的路线和车牌号发给家人朋友。
7 在手机中设置一键报警110。不方便电话报警时进行短信报警:把地点和情形发到12110+区号后3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