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过后的办公室,格外炎热,值班唯一值得愉快的就是可以短裤配拖鞋,左手拿着卡波特《冷血》,右手提一杯葡萄奶昔,人不知不觉就沉浸在非虚构的小说世界,和作者一起去到1959年的堪萨斯,经历一起冷血的凶杀案。非虚构及一切以现实为背景的写作创作,但我认为写作好比摄影一样,当你写一下第一个字的时候其实是主观的结果,非虚构纪实也好,白描也好,都是永远不可能做到绝对客观的。也正是因为不可能,所以特别的好奇一本经典意义上的非虚构文学,到底能写实到什么程度。怀揣着好奇,欣赏大师才华。尽管作者一开始就公布了凶手是谁,但却巧妙的以作案动机为线索,受人尊敬,生活富裕的农场主赫波特一家被残忍杀害,为什么现场只丢失了几十元,一副望远镜,一个录音机?为什么受害者全部被猎枪正面射击,却没有发现一颗子弹?为解答这些疑问,作者采用两条线的写作手法在凶手和警长之间切换,主线并不在于抓捕凶手,而是层层分析凶手杀人的动机,这更像是一部心理学犯罪调研。“在他自己幻想的时间里,杀死他母亲根杀死一个动物,一只苍蝇一样,没有什么不对的”。《冷血》说的不是凶手,更像是作者的自省。在网上也搜索到一些相关的资料,作者卡波特在长达六年的采访和调查中大概率是爱上了凶手佩里,在佩里33年的人生调查中仿佛看到了自己,贫苦的童年、破碎的家庭、低等的教育水平,这极大的触发了卡波特的怜悯和共情,而自己却亲眼看着他走上绞刑架。对受害者一家的同情,对佩里的怜悯,让卡波特处于情感矛盾之中,良心和精神倍受煎熬,卡波特此后十年再没有提笔,后半生也在酗酒和吸毒中沉没。“上帝创造,上帝收回,愿上帝保佑你”这是牧师在绞刑前对佩里说的最后一句话。
最后,如果你期望在书中读到血腥的场景,残暴的作案手法,以及破朔迷离的案情,那可能要失望了。但是如果你期望这本书带给你一次自省之旅,能够重新认识自己,充满宽容的去看待人性的弱点,那《冷血》绝对不会让你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