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以其独特的风骨和风韵,超脱齐梁文学的刻板和浮艳,在历史文化长河熠熠发光,而陈子昂号称大唐诗祖,“人无骨而不立,唐诗无他而不成”,他是这转折的先驱和一面旗帜。
他的诗我们最熟悉《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如果你不了解陈子昂的豪杰壮志和天异禀赋的才华,这貌似只是顺口的四句叹息,你无法体会,他诗中从历史到未来的时间长河、天到地的无垠空间,22个字写尽传世千年伟大的孤独、宇宙般宏伟的悲壮!
陈子昂,四川射洪县人,初唐武则天时代,出生富裕之家,现称之为富二代,从小不喜读书,轻财好施,慷慨任意行过着大侠般的生活。18岁时,因私塾老师讥讽他--目不识丁,击剑伤人,从而立下发奋读书考取功名的志向。可惜连续2次进京赶考,皆落榜。第三次再次赴京,一掷千金买下一老者胡琴,引起万人轰动,却当场砸碎胡琴,向到场者分发《陈子昂诗集》,自此他的诗集流传,在京城一夜成名,也由此顺利考取进士。
他很快在朝廷提出建议:要一改齐梁文学的绮靡文风,而树立唐诗风骨铮铮的声韵,要有自己的内心声音。很快被武则天赏识,陈子昂也因这认可倍感珍贵,将自己的治国,军事、文化满腹的远见和抱负一一呈现,直言不讳对武则天治国用人提出很多反对意见,也因此遭受牢狱之灾。在第二次带兵出征讨伐契丹,由武攸宜---武则天的侄子做领队,陈子昂当场提出,不具备大将的谋略和军事才能不适合做大将军,谏言依旧并未采纳。结果打了败仗, 而陈子昂也因屡次进谏被降职。
这首诗便是他,降职后站在幽州台,远远望去那片被契丹占领的土地,回顾官宦这一路所有的抱负和真心未能施展和实现,深深悲叹国家的命运和自己的命运,时代造英雄,而他生不逢时,这种英雄梦无法实现的悲壮在天地悠悠、在历史长河又是如此渺小,他涕泪而下,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他不知道,他这颗星辰点亮了唐诗的发展之路,迎来唐诗万物生长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