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素回答为何而活的三进阶:选择怎样的层次,就选择了怎样的人生

01

深夜十一点,南京,城东。

当新年的喧嚣安静下来之后,世界又回到了原来的样子。

我也回到了自己的书桌前,打开电脑和台灯,带着某种期待,又仿佛是某种宿命的安排。

其实在自媒体写文,对于自己并不是新尝试了。几番折腾,从未出圈,但从未懈怠过。

我本是非常懒散的人,传统纸媒出身又转入他业,多年来一事无成。

但是这两年,世事变故,又已不惑,表达本身易事,但已成心底必需。

也许是厚积薄发的原因,我想这么安慰自己。重回自媒体之后,写的几篇小文,虽未成爆文,但也小起波澜。

尤其昨天在企鹅号上,一位叫优礼客的读者对我的《尼采对待孤独的三种境界:选择怎样的孤独,也就选择了怎样的人生》,点评百字有余,拿尼采与中国哲学相对应,恰是我没有想到的。

也是对我的文字的升华和再造。

写文之前,往往都是立意为先。

我每每想到一个选题,都要去网上搜索一番。看看这个选题别人有没有碰过,又是怎么写的。有些过于鸡汤,有些过于拼凑。

我想写成什么样?我其实也没有想好。

就像我写了一个这么长的开头,还没有进入本文的主题。

我想营造一种文字的氛围,我想通过我的文字与你握手,与你交心。

伯兰特·罗素,可能就是这样的哲学家。

02

在大学期间,学习西方哲学史时,罗素并没有引起我们一帮年轻学子的注意。

那个时候,我们沉迷于后现代主义的拗口与深奥,沉迷于萨特与波伏娃的爱情,却对这个看起来有点世俗的老头不怎么上心。

那个时候,他没有强大的系统性思想去引起我们的好奇,他略显聒噪的琐碎之言也让我们特别烦心。

他好像总是在谈论生活中最烦心的事情。这是一个哲学家该做的事情吗?

彼时不懂,是因为那个时候的我们,还未对生活如此上心,也未对生活也这番彻底的理解。

20年前,我在苏州古旧书店,买过罗素的《幸福之路》一套丛书。丛书分为上下两册,蓝色的封皮。我在写这篇文章时,突然想到了这套书籍,居然在书架的最上层找到了。

20年后,重读罗素的《生活之路》,这简直就是个暗喻!

因为20年后的我们,如今都太需要罗素了,太需要罗素对于生活的“唠叨”了。

罗素1872年5月18日生于英格兰蒙茅斯郡特里莱赫的一个英国自由党贵族的家庭。1970年2月2日卒于梅里奥尼斯郡彭林德拉耶斯附近。

罗素是20世纪影响最大、声望最高的思想家之一,也是一位罕见的博学多产的作家。他给后人留下了七十多部论著和几千篇论文,涉及哲学、数学、伦理、政治、历史、文学以及教育等诸多领域。

1950年,罗素以哲学家的身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以表彰他所写的捍卫人道主义理想和思想自由的多种多样意义重大的作品。

但最让我们熟知的,还是他用哲学家的眼光,表达对活着的日常化理解:

罗素在《我为什么而活着》中说道: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心,这三种纯洁而无比强烈的激情支配着我的一生,这三种激情,就像飓风一样,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地把我吹来吹去,吹到濒临绝望的边缘。

“这就是我的一生,我觉得这一生是值得活的。如果真的可以再给我一次机会,我将欣然重活一次。”

03

在他一生的经历中,与中国有着一整年的交集。

1920年,刚刚结束访问苏联的罗素,接到北京大学梁启超邀请讲学的电报,原本对中国很感兴趣的罗素,于是决定带着多拉·勃拉克一起访华。

抵达中国的时候,还有个故事,后来成了段子。

1920年8月,罗素乘坐“波多号”法国客轮出发。2个月后的10月12日,罗素到了上海。但是到了码头之后,却没有人来接他。

这让罗素突然不知道该怎么办了。原来,这里面闹了个乌龙。因为约定的到达日期是10月15日,罗素提前3天到了,而中国人并不知道。

等中国人知道后,给予了罗素极大的欢迎和热情。抵达中国的罗素,俨然像当红明星一样受到疯狂追捧。

在徐茂昌写的《海上洋人:百年时光里的碎影》里,详细了描写了当年这段场景。

离开码头,罗素就被带到西藏路汉口路那所著名的大旅馆——一品香旅馆,刚安顿下来,就有中国学者络绎不绝地上门来拜访、求教,使他又深叹中国人的好学。

第二天晚上,在南京路大东旅社欢迎他的宴会上,他第一次用筷子吃饭,觉得十分新鲜、有趣。喝着一杯杯难以形容如何醇美的米酒,吃着满桌品味俱佳、多得数不清的菜肴,真有点飘飘欲仙的感觉。

让他吃惊不小的是,许多中国人竟然能用流畅娴熟、妙趣横生的英语和他交谈。说的是英式英语,行的是英式社交礼仪……

“这是我们第一次对中国人有亲身的感受……此前我一直不晓得,一个有教养的中国人是世界上最有教养的人。”很久以后,他在他的自传中还念念叨叨地这样写道。

当然,在受到如此热情的招待下,罗素显然高估了中国人的客气。他开始在各种场合发表自己的观点,表达对中国文化的尊崇。虽然,有些并不是他的本意,但很多话刺痛了当时正在寻找救国之路的国人的心。

他认为,求之古人,中国的老子所谓“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最有价值。他希望中国实业的发展,不要趋步欧美后尘,再蹈欧美的种种谬误。

他的很多说法,不被当时的中国知识界认同。虽然现在来看,很多都是误会和误读,

罗素在上海一共待了5天,然后又辗转去杭州、南京、长沙等地,才北上抵达北京大学,随后在北京讲学一年,1921年回国。

1922年,罗素回国之后,写就《中国问题》一书,他在书中高度评价中华文明,认为中国人是一个忍耐、和善、含蓄、洒脱、爱好平和的民族,“比意大利更古老、更富有人情味”。

在《中国问题》一书中,他还写到,如果世界上有‘骄傲到不肯打仗’的民族,那么这个民族就是中国。中国人天生的态度就是宽容和友好,以礼待人并希望得到回报。假如中国人愿意的话,他们的国家是最强大的国家,但他们希望的只是自由而不是支配。

04

除了罗素的思想之外,与他形影不离的多拉·勃拉克也成了热点话题。

正是因为勃拉克,情人一词第一次出现在了中国人的头脑之内。

这恰恰是罗素对为什么活着的理解之一:对爱情的渴望。

我之所以追求爱情,有三方面的原因。首先,爱情有时给我带来狂喜,这种狂喜竟如此有力,以致使我常常会为了体验几小时爱的喜悦,而宁愿牺牲生命中其他一切。

其次,爱情可以摆脱孤寂——身历那种可怕孤寂的人的战栗意识,有时会由世界的边缘,观察到冷酷无生命的无底深渊。

最后,在爱的结合中,我看到了古今圣贤以及诗人们所梦想的天堂的缩影,这正是我所追寻的人生境界。虽然它对一般的人类生活也许太美好了,但这正是我透过爱情所得到的最终发现。

关于多拉的身份,也闹过类似于接船的乌龙事件。

美丽干练的多拉与罗素同船而来,罗素没有介绍她的身份,于是媒体凭常理推断,恭敬地称呼她为“罗素夫人”。等记者弄清多拉是罗素的“剑桥弟子”,而不是夫人时,又一阵着慌,急忙登报更正、致函道歉。

罗素反倒显得随意,表现出他对爱情的态度。

接到《申报》的道歉信后,罗素大度地回信说,这是一件“无足轻重”的事,根本就用不着深究、道歉,同时也转弯抹角地说,“其实他俩的关系,除了需法律上的认可外,与夫妻也没多大差别了”。

这一下,中国人的爱情观遭到了冲击,还可以这样吗?

《民国日报》《妇女杂志》等等报纸、杂志,争先恐后地推出了“离婚问题号”“罗素婚姻研究号”,借“罗素式婚姻”对包办婚姻大加批判,将罗素的“自由恋爱精神”大大吹捧了一通。

虽然被中国人称做“自由恋爱”,但罗素心里清楚,这其实是大相径庭的事。

罗素与妻室多年分居,正在闹离婚。婚姻之外,他享受着英国贵族圈风行的婚外恋、敞开式婚姻。到上海之前,他身边还有三四个情人,多拉只是其中之一。

但对多拉,罗素的用情深久和认真,却也是有目共睹的。之前的苏联之行,与他结伴同去的,就有这位年轻可人、干练而极有才气的多拉。

接到北京的邀请、准备去中国讲学时,罗素依然想到让多拉与他结伴同行。信中,他还带着几分矫情地说,你要不陪我去,那我也不去了。

多拉读懂了信中发来的爱情信号,不由一阵狂喜。没过几天,两人就已相拥在驶往上海的轮船上了。

05

人为什么而活着?

大部分时间我们可能并不去思考,大部分人也许给不了清晰的答案。

罗素给出了自己的三个答案:爱情、知识和苦难。

他2岁丧母,4岁丧父,由他曾出任过两次英国首相的祖父把他抚养成人。他一生坎坷,命运多舛,但他始终坚强地生活,后来成为一位集众家于一身的伟人。

他被称为“20世纪最知名、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还被无数人视为是“未来时代的先知”。

罗素为什么渴望爱情?是因为它带给人狂喜,它可以解除孤寂,爱情的结合使人看到天堂景象的神秘缩影

罗素追求哪些方面的知识?渴望了解人的心灵,希望知道星星为什么会发光,想知道毕达哥拉斯的思想威力……

罗素同情什么样的苦难?饥饿的儿童,被压迫者折磨的受害者,被儿女视为负担的无助的老人,以及充满孤寂、贫穷和痛苦的整个世界。

有哲人说,过去是现在的逝去,未来是现在的延续,你无视现在,即使对过去了若指掌,对于未来洞察先机,又有什么意义呢?

从爱情到知识再到苦难,可以理解为人活着的三进阶。

第一阶段是爱情,这是自我双方的身心愉悦。

第二阶段是知识,这是个体与世界的沟通和解。

第三阶段是苦难,这是对美好未来的改变决心与终极关怀。

王阳明在《教条示龙场诸生》中写明,圣贤之路,唯有四事相规:一曰立志,二曰勤学,三曰改过,四曰责善。

王阳明十二岁时在北京长安街街头散步,遇到一个大仙模样的人对他说:“你的胡子到领口时,进入圣境;胡子到胸口窝,结圣胎;胡子到小腹,圣果圆。”

大概意思是说:你30岁时可以在学问上有所成就,40岁时可以有完善的思想体系,50岁时可以将学问运用到事业上,人生圆满。

爱情、知识、苦难,其实一脉相承,大概也都体现在平时日常之中,但往往却容易被人忽略。正如立志、勤学、改过、责善。

王阳明说:“只有真切为善的心,就必能勤学,必能见善即迁、有过即改,见到不善,也会不自觉劝其向善。”倘能如此,便成“如种树然,自然日夜滋长,枝叶日茂。”

叔本华说:人能做其所意愿,但不能意愿其所意愿。

我们今天在这里讨论人为什么而活着,背后的含义则是,既然人都要死,那总要做点什么吧。

庄子曾描述过一种鸟类动物。这种鸟每走十步,就要低头捉食。因此活得很是辛苦,很累。但就变如此,这种鸟还是不愿意被人豢养,它要自由。

它被自己的身体习惯困住,但自由的心依旧在向往。

况且人呢?

人为什么而活?回到你自由的内心,总会有你的答案。

罗素帮我们理解了人为何而活的三种阶段,选择怎样的层次,也就选择了什么样的人生。

 (本文为全网原创,“人间二手故事”首发。谢绝转载和洗稿,如需转发请留言联系作者。)

  部分资料参考于《海上洋人:百年时光里的碎影》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5,634评论 6 497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1,951评论 3 391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61,427评论 0 351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7,770评论 1 290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6,835评论 6 388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0,799评论 1 294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9,768评论 3 416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8,544评论 0 271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4,979评论 1 308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7,271评论 2 331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9,427评论 1 345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5,121评论 5 340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0,756评论 3 324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375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579评论 1 268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7,410评论 2 368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4,315评论 2 352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