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从火车站坐公交车回家,听到祖孙三个的对话,颇有点感触。
说是祖孙三人对话,其实不过是长者的对话。姥姥、妈妈和小男孩。
先是听到姥姥向妈妈报告说小男孩在外面玩的时候被人打了,也没认清楚是谁打的,妈妈还没怎么愤慨,姥姥接下来的话大意就是如果以后还是这样,我先打你一顿。接下来就是告状了,说小男孩越长越没有礼貌了,见到xx爷爷,人家叫他,他却跑了,也不叫人家爷爷 不理人家,怎么越学越没有礼貌。这一回,妈妈附和了,也是同样的意思。小男孩没有什么解释也没有反驳,只是很安静,有时候嗯上一两声。
下来就是一些吃饭的闲话了,这一回姥姥却指责小男孩吃了馄饨,却不喝汤,又强调那汤的味可好了,他却不喝。这一回,小男孩出声了,说那汤味道不对。
当时我听着这一段段对话,为小男孩叫屈。在外面被小朋友打了,回来也许已经得到过安慰了,可是同时还有责备和贬低,在外面没有跟人打招呼,就断定是不礼貌,为什么不问问他为什么呢?至于吃东西,人都有自己喜欢的和不喜欢的。成人们可以选择,小孩子就没得选,必须要吃吗?
我小时候也有过这种待遇。有时候见到熟悉的人不知道说什么,或者就是单纯的不想说话,就不愿意叫人。吃东西不喜欢也不敢不吃,只能强咽下去,到现在我都不知道自己究竟喜欢吃什么。从外面玩了回到家,自己都不觉得什么事,却被同行的姐姐告状说我可笨了,什么什么的。以至于现在我遇到点什么事情,都先怀疑自己是不是太笨了才能遇到这样的事情呢!
有时候成人总是从自己感觉角度出发,用自己的判断能力去衡量一个孩子的情况,没有达到自己的预期效果,就会断言这孩子真笨,真不行。即使面对自己的孩子,在外已经受了委屈,回来安慰时还会夹枪夹棒地训几句。
那个小男孩很安静,是不是和这些有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