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计划完成情况如上表。
运动全勤打卡,完成的原因是:第一,早上运动,只要能6点按时起床,2个半小时的时间是完全不受干扰可以自由支配的,在时间上确保了任务完成的可能性。第二,每天早上运动半小时+15分钟拉伸,这个运动强度并不会令我抓狂,是属于跳一跳就能完成的难度级别,所以运动过程不会让我产生畏难和抵触的情绪。第三,以前断断续续地完成过几轮100天、70天运动打卡,以前做得到现在也可以。
总结来说,计划完成的原因有三点,任务是可完成的,有明确和充足的完成时间,在心理上完成任务没有畏难情绪。这三点都是在确保Smart目标管理准则中的Attainable可完成性。至于其他四点,Specific明确性,Measurable可衡量性,Relevant相关性和Time-bound时限性则是在计划制定之处就通盘考虑过的。
那么我的3本阅读和3篇写作计划是不可实现的吗,没有按时完成的原因是什么呢?首先,从任务完成时间上考虑,我的计划是在早上运动之后大概半小时,中午有半小时,晚上7:30-9:30有两小时,总共大概有3小时的阅读时间可以看书,还有排队、等待之类的零星时间可以利用。但是早上往往只有15分钟的空余时间,有的时候运动完比较累不想阅读,有的时候一边吃早饭一边看手机,不方便看电脑,然后不知不觉把早上的剩余时间都用在手机上。中午有的时候要洗洗衣服做做家务什么的,总是抽不出半小时来。晚上的两个小时,有两个晚上(周一、周三)有事情忙,有两个晚上(周二、周五)看电影电视,只有周四一个晚上用于阅读。本计划周末两天可以看书,但周末回老家了,周六在候车和火车上都在看《富爸爸》,当晚完成了第一篇读书笔记。周日忙着买菜做饭过母亲节,下午又返程回家,全天都没有阅读计划书目。受杂七杂八的事情干扰,也没有养成抓住空隙时间(15分钟以上)阅读的习惯,因而这个任务的完成时间没有得到保证。
第二,我这个计划的进度安排不合理,其实到周三我连一本书都没看完,就有点担心任务完不成了,因为总任务是三本书,第三天至少应该完成第一本的阅读和写作。不过这个念头只是在脑子里一闪而过,没有及时写任务进度检查,没有进行深度反思,而且潜意识里还有过“反正周末还有两天,一天一本应该可以”的念头。任务进度没有合理规划,且没有在中期进行任务进度追踪,使得任务不能按期完成。
第三,我对读书笔记的写作还是有畏难情绪,总是希望把书通读两遍再开始着手来写,写不到几行就会重新打开书来翻看,似乎想把这本书的全部精华都囊括进我短短的读书笔记内,很少思考怎么用自己的话来转述,只想把作者的思路默写出来。想要把读书笔记写得面面俱到,使得写作迟迟难以开始。我觉得读书笔记只是要写出自己对书中某一个点的思考,没必要等到全部阅读完成,有共鸣有感悟就可以开始写了,写得片面或是有失偏颇也是反映了自己阶段性的思考结果。
晚上总是没法在22:30之前睡,一方面是没有按照倒推法,21:30就开始洗漱等事宜,为睡觉做好准备;另一方面,潜意识里有“辛苦一天了,躺在床上玩下手机奖励自己”的想法,要转变观念,辛苦一天了,早点睡觉犒劳自己。没事都要拖到22:30甚至到23:00才肯闭上干涩的眼睛,到底是个什么毛病啊?
本周推荐:《富爸爸,穷爸爸》这本书真的对致富思维有很大的启发,我一连看了两遍,发现这本书是首尾呼应的,看完了自己就能够回答作者开篇提出的问题,有些实操层面的东西还是需要自己在试错中总结经验。而且国外的这些畅销书简直是煽动读者情绪,注射强力鸡血的鼻祖。
周二看了七八个小时的《创造101》,我最大的感触是,世界上优秀的人太多了,也许你自己很优秀而不自知,不要给自己设限,把自己塞到一个模式里,不吻合的地方就认为是多余的、错误的,谁说了人云亦云的模式就是最好的,人们只有看见了优秀才知道优秀是什么模样。所以人一定要自信,接纳自己的一切,你可以朝着自己认为对的方向努力打造自己,但不要否定自己,不要等到完成了什么计划之后才认同自己,此刻的自己就是最好的。自信的人是最有魅力、说服力和感染力的,她能让别人也感受并信服她是优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