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长沙。
这是离开将近一年再次来到长沙,这次则是以游客的身份。长沙的一个朋友听说我要来长沙游玩,劝我千万不要来,不用问我都知道是因为人太多的缘故。据说清明假期期间,文和友排队了两千多桌。
至于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那朋友说,长沙是最近几年新晋的网红城市,人多一点也能理解。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网红”一词已经和生活息息相关了。
我不是很担心人多的问题,我去的地方,应该是很安静的。
来之前,因为庆想住民宿,于是在网上找了找,岳麓山脚下的友于里民宿已经客满了,打电话过去,说是还剩一间房,但是价格也贵的离谱,遂放弃。
最终却意外的找到了一家在中南大学校园里面的民宿。没经过多少思考,便决定这家了。
除开母校涉外,中南大学是我去过次数最多的大学,上学的时候没少去那里找小强蹭饭。考研那会儿也没少去麓山南路那边。
在长沙呆了几年,这还是第一次知道中南大学里面还有这么一家民宿。可能很多时候,居民和游客的眼光是不一样的,关注的方向也不一样。
下了火车,打车去中南大学,司机师傅告诉我们,麓山南路已经改为单行道了。不能像以前那样从五一大道,穿过湖大,师范大学到达,只能从环线绕过去,不受限制的只有公交车。
我有点奇怪,记得以前学经济学的时候,教授还提到过这个问题,说是双行道改为单行道会一定程度的影响经济效益,因为双行道改为单行道,人流量自然减少,路边的商铺生意也自然会受到影响。
下车后发现,麓山南路这里似乎跟以前有点不一样了,道路似乎变得窄了,人行道变得宽了,一部分刷上了蓝色,上面标注应该是电动车和自行车道。
我们随便找了家餐馆吃了个午餐,我问老板,是不是这里的道路重新整修过?只是这家店似乎是新开的,老板也说不上个所以然来,只能作罢。
我们订的民宿在中南大学本部里面,位置有点偏僻,电话问过老板,才找到准确的方位。
这里应该算是名副其实的“民宿”了:平房,房间也只有七间,没有前台,只有一个小院子,木质地板,放了两把藤椅,一个精致的玻璃小圆桌,上面摆着花。旁边的小桌子上有旅客需要的一些日用品,茶叶,蚊香,烧水用的水壶,还有一罐子山泉水(后经考察是取的从岳麓山上流下的泉水,烧开后有点淡淡的甜味)上有提示,需烧开饮用。看上去简单而又轻松。
小院门前是一小块菜地,种有一些常见的农家菜,辣椒,茄子等,周边绿树成荫,民宿背后就是岳麓山了,我从未住得离岳麓山这么近过。
我们到时,老板并不在,只告诉我们住那间房,钥匙就插在门上,自己住进去就可以了。房间里面布置的有点简洁,一些小摆件让房间温馨不少,还有两幅画,后来知道是老板自己画的。
我们有点累了,下午就在房间修整,好好的睡了一觉。说起来,这就是自由行和跟团游的最大区别了,可能去不了太多的地方,但是会很放松。
到了傍晚出来,刚下过了一场雨,空气很干净,目光穿过树林子,能看到夕阳的余晖。鸟鸣声开始多了起来,我还听到了布谷鸟的声音,我应该有很多年没有听见布谷鸟的叫声了。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陶渊明的这首《饮酒》放在这里应该是最合适不过了。
麓山南路依旧很安静,节假日期间,学生要么回家,要么出游,留在学校的反而不多了。
提一下立珊专线吧。
立珊专线公交车最早是彭丽珊老人以助学为目的捐赠的故名立珊专线,公交车从长沙火车站出发,途中穿过湖南大学,师范大学,中南大学,终点站在中南大学学生公寓,贯穿了整个长沙河西大学城。惭愧的是,直到2015年立珊老人去世后,我才知道这件事。
我们坐在立珊专线上,我看着窗外,那条蓝色的路线沿着麓山南路,到湖大,师大依旧延伸着。我才注意到,路边的路灯,垃圾箱,路标,公交车站,都刷成了蓝色,造型也区别于其他的地方。路边的建筑也整整齐齐,干干净净,铺着红色的墙砖,窗子都是白色的窗棂。道路因为变成单行道的原因,节奏变得缓慢了,多是三五个学子在散着步,行道树都是有些年头的,枝干散的很广,绿叶有点遮天蔽日的感觉,我一时竟找不到什么词语来形容,只觉得,这就是象牙塔啊。
是了,这不就是大学城吗?
接下来的两天,我们干脆也就呆在了这里,没有去别的地方,许是在热闹的端午假期中,找到了一处相对安静的角落。骑一辆自行车,沿着蓝色的线路一直骑到桃子湖,再慢慢的走回来,在路边的泡面小馆吃面,逗一逗那店里的胖橘猫;在天马公寓附近看电影。
我不知什么时候长沙政府整修了大学城,让大学融于社会而又严格的区别开来,让这末蓝色成为人们心底最柔软的记忆,蓝色,我私以为应该是代表着未来与希望。我尝试着拍一些照片,但拍出来的始终不是我想要的感觉,或者说根本拍不出那种感觉。
想起我那时候的大学时代,我忽然有些迷茫,如果这是大学城,那我们那时候又是什么呢?
我们那时候的热闹,那时候的破落街道,那时候的堕落街,不一样是我们的美好青春么?
或许,每个时代都应该有自己的青春吧,青春,大学城都是紧跟着时代的节奏,都是一代人心里最柔软的地方吧
此中真意,我却不知如何辩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