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奇妙。 昨天发现了从温庭筠到周邦彦这些词人大都是做官的(做过官),并且里面有很多的宰相。有人回答说:“学而优则仕”,今天叶嘉莹先生就这问题做了讲述,叶先生说中国词的演进很值得注意(嘿,这个注意, 我也注意到了。),起初之时文人写词很多都是仕宦地位显达的,到南宋末年,写词的人大多是没有什么大成就的。叶先生又说,做官和不做官以及官的大小,和他们作品的好坏无关,有关的是他们生命的感发,是不是用自己的生命来写诗,一个人,关心面越广越大,他的感发生命就越强。那些当官的人官越大,他关心的事可能越多,但是没有当官的人也会有这样的关心。比如吴文英王沂孙,他们两个都不是达官显宦,但依然同样的表达了他们对南宋国事的关怀。所以他们的作品也是好的。词的感发的生命,都是以直接的转达为好,或比或兴,只要说出来就带着感发的力量感动了你,这就词,但是这种直接,在周邦彦这里有了一个转折,周邦彦的词有了跳动转折和思力为主。周邦彦的词上次已经说过,这里就不讲了 ,今天主要讲的是辛弃疾。
辛弃疾和苏轼并称“苏辛”,人们把它称为豪放派,与婉约派相对,是错误的,他的豪放之中,也仍然有一种婉约的意志。在辛弃疾的诗词当中有豪放的,也有婉约的。叶先生在讲辛弃疾时,特别讲了辛弃疾的生平经历,说只有了解他的为人,才能够了解他的词, 因为是和他的生命连接在一起的。当中和屈原杜甫陶渊明李白之间的风格做了分析。屈原的追求完美的精神,杜甫的用他自己的生命来写诗,陶渊明的终生的持守,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李白的一份天才的不甘落寞,这些光明俊伟的伟大的诗人,使中国的诗歌有了言志的传统,辛弃疾的词也是一样的,它的词表现了他的意志里面的本体的本质,用自己的整个生命来写诗。不同的是陶渊明苏东坡,他们都准备了个“退”。“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而是辛弃疾是一个无法退的人,坚持要进,他的一生,也没有忘记收复自己的故乡和故土。
一、可惜流年,忧愁风雨
辛弃疾的一生是传奇的一生,几次被贬,几次启用,反反复复,但是一旦被启用,那就要实践他的意志,所以辛弃疾是用他的生命来谱写他的诗篇,用他的生活来实践他的诗篇,如杜甫的“葵藿倾太阳,物性固莫夺”坚持到底。在《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这首词中,辛弃疾用了“季鹰归未”“求田问舍”的典故,写了自己的理想和意志,所以,豪放的英雄豪杰的词人也不要只看他的激昂慷慨,他的词一样艺术性,一样有玩转曲折含蓄之美。他不是直接说,难忘自己的故乡收复,收回自己的故乡,使用了两个典故。辛弃疾的形象来源有两个方面,一个是自然界景物,一个世人世界事象,他是一个非常喜欢用典故的人,一生读过很多很多的书,辛弃疾的词同样保持了词的艺术性。值得注意的是,辛弃疾词的特性是由于他本质上有两种力量的互相冲击,互相摩荡这两种力量冲击的结果 。
二、举头西北浮云,倚天万里须长剑
辛弃疾的《水龙吟过.南剑双溪楼》,这首词里面把古典典故和他整个思想和自然界的景物全部融会贯通在一起 。这里,叶嘉莹先生说,当你对中国的历史文化熟悉以后,中国每个地方的山水都结合了悠久的历史,就会引起你更深的共鸣,写词的时候,就会用进去了,辛弃疾就是这样的。
这里我想到了“游学”,游学的时候,必不可少对有旅游之地的历史文化上学习。
在这首词里面辛弃疾用了《张华传》的典故,“龙泉,太啊剑”,《晋书.温峤传》“待燃犀下看”。这首词里面还有一个特色,也是辛弃疾词的特点,他不是故意跌倒说,而是因为心中有这样激荡盘旋的感情,比如“倚天万里须长剑”。也所以他的句式是,虽断句,语气不断的句法。如“人言此地,夜深长见,斗牛光焰”。这种句子的写法,把他内心的沉重内心的盘旋,借着这种断续的语气,和这种连贯的气势表现了出来。
三、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
辛弃疾的词也有婉约的作风,简直不在晏几道和秦少游之下,他绝对上是“能写之”“能感之”的大词人。如《摸鱼儿》这首词,“更能消,几番春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常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写的真是纤浓绵密,“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辛弃疾写自己的感情,表面用女子(金屋藏娇,屈原)来写写别人对他的记恨和哀愁。他的哀愁不是要与玉环飞燕一类人争宠,而是国家会在这样作威作福之中落到什么样的下场,这才是他关心的事情。辛弃疾在这首词里写了爱花惜春,写了长门金屋藏娇,这样的美女伤春,寂寞哀伤,这样的回肠荡气,缠绵悱恻来表现他本质上的内心的志意,收复自己的家乡。
米勒说:“作品就好像从作者内心之中放射出来的一千条道路,虽然终点不一样,但都是从一个中心走出来的”,叶嘉莹先生讲了辛弃疾三首词。这三首词里面有豪放的风格,也有婉约的风格,但不管怎样的风格,它的终结都是指向辛弃疾,他本身内心的生命志意,他的词的本质:忠义奋发的进的力量,和遭到的谗毁罢废的反面压抑的力量的激荡盘旋,以及坚持到底关心国事收复家乡的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