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老家的村子是在寨墻里面的,寨墙用一种叫“料疆”土垛成。土取自寨墻外,寨子外就自然形成一条沟,那就是“寨濠”。从村里往外看,寨墻有一人多高、二尺多厚,风吹雨淋的,到我记事的时候寨墙基本上呈上窄下宽的梯形。从村外往里看,寨墻光溜溜的,好高好高,虽然没有南京、北京那些地方的城墙有名,但功能都一样,是用来防御的。我们村的寨墻有东、西、南、北四个寨门。我家住在西寨门里,离寨墻有两户人家的距离。
小时候一到夏天,有两件事与寨墻和寨门密不可分。
一是下雨的时候。只要下雨肯定会从屋里冲出来,跑到寨墻内的空地上淋雨,等于洗了澡。二是雨后在寨门口和小伙伴们“垒堰儿”——类似于大坝。小伙伴们各垒各的,上游堰儿里的水蓄满了之后,就把堰儿扒开,里面聚集的水就“喷涌”而下,直冲下游的堰儿而去。这种游戏胜负的标准是看能否把下游玩伴垒的堰儿给冲垮。占住上游的人就拼命的蓄水,占了下游的人就不断地把堰儿加宽加厚。雨后一群玩伴们玩的不亦乐乎,一身一脸的泥浆全然不顾,事后回家挨打也在所不惜,那种快乐,十全十美,干干净净!
我上初中后,村里人多了起来,好多人家要盖房子,一方面由于大家都不想离老家太远,另一方面村里打宅子基本上都是先从寨子里的空地开始,由里到外地打,于是好多人家就毁了寨墻、填了寨濠盖房子,任由村子象“摊煎饼”一样地生长。我现在的家,其实就是老父亲当年一车一车拉土把寨濠给垫起来盖的。到今年,这寨墻和寨濠已经消失整整三十八年了!
不过,一回到老家,昔日的寨墻、寨濠还会不时地浮现在我脑海里,让我心生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