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跟我一样不理解
前两天跟刚高考完的弟弟聊天,聊到一个点上,问他:
“你觉得你理解什么叫思维方式吗?”
“就是一个人考虑问题的方式,遇到事情怎么处理,怎么对待等等。”
听起来有点眉目,但是很混沌,我继续问,“那,思维模型呢?”
“这是一样的吧,我觉得这是一个人比较深的东西,别人不可能知道的。”
青少年幼稚的不可知论,看来是不理解的,而且还停留在的第一个问题里。
我没放过他,继续问:“思维工具呢?”
“我觉得这三个都是一样的。”
然后就不知所云了。
我没再继续灌输。在他这个年纪,我也不知道什么叫思维方式,而且有意避开这个词语。
寻求理解
揪住这个词不放,还是近两年的事情,我在关注的人和平台反复在说“思维方式”,点开文章在说,打开视频在说,我越来越优秀的朋友跟我说起别人的坏话都说:我就琢磨他这个思维方式,他肯定会这么干的!
我渐渐意识到,“思维方式”,别人的铺路石,我的挡路墙,到了拆墙铺路的时候。
”思维方式“这个词对我来说太抽象了,于是”思维工具“来了,工具箱里时一个个模型,使用方式就是”思维方式“。——根据我勤劳可敬又可爱的奶奶做事的路径来梳理。
于是我创建了知识星球”思维工具“训练营。分享记录我认为可以提取成为工具的东西,慢慢摸索。就像我之前劝我朋友大胆出来一样:不会没关系,在工作当中会慢慢学到该学的,不过是个快慢的问题——看,我简陋的头脑还是只会类比,离演绎还差一万个归纳。
在星球断断续续的分享过程中,我渐渐摸到了思维工具的形迹,但是怎么运用,怎么提取,还是很恍惚,直到读完《穷查理宝典》。
找对老师
这本书展示了查理芒格是怎么提取思维工具,怎么迁移,怎么运用——这个景象,精密又精彩。
比如,正直、诚实。
我从没想到过品德也可以被提取为思维工具。事实上,高尚的品德就像高高的河床,让生命足够充沛足够丰富的内容,可以奔流而过,自己也能承受,也配承受——瞧,地理知识也可以被提取为思维工具——而那些河床坍塌或者不够高的人,最后都溃堤了,比如安然公司,这又一句中国古语遥相呼应——德不配位,必有后殃。
比如,反过来想。
避开错误对普通人来说往往就能最大限度地避免损失了,即使在最保守的情况下,也能踏踏实实积累财富和声望。“如果我知道会死在什么地方,我就不到那里去。”——智慧往往很简单,想得太复杂的人,往往是因为不愿意花力气去把简单的事情弄清楚——凭直觉做事或者费尽力气把责任推卸给别人——为了逃避真正的思考,人人往往不择手段——战术上的勤奋掩盖战略上的懒惰。
再比如,心理倾向
芒格最后举的麦道公司的例子,在很多“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人身上能看到影子。当受到某件事情的鼓舞,在“权威-错误影响”驱动下,出于“避免不一致性”,拟定最严苛的计划,制定最完美的目标,结果自然是折戟而返,继而引发“被剥夺超级反应”,要么从此弃绝了这件事情,要么继续重仓吸收知识——缺乏思维整顿的知识并不能为人所用。
其实这种情况,生物学思维更适合,那就是慢慢生长——《微习惯》就是典型——一条生物学思维的神经上长出的一本畅销书,理论蕴藏的生命力真的是无穷无尽啊。
更多的,广谱分析法、波浪效应、溢出效应、逆向思维(我更青睐“反过来想”,我的头脑太朴素了)、复利、几何、量子力学……我需要复习,你希望我继续分享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