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在庄子看来,人类的认知是逐级下降的?

今天看到一个问题,但是又没有提出具体依据。

问题并未表述清楚,是庄子原文中哪一句表达了认知是逐级而下的呢?

在没有提供有效理论依据的情况下,一切只不过是自己的主观判断。

大胆猜测下,是根据【知北游】:

东郭子问於庄子曰:“所谓道,恶乎在?”

庄子曰:“无所不在。”

东郭子曰:“期而後可。”

庄子曰:“在蝼蚁。”

曰:“何其下邪?”

曰:“在稊稗。”

曰:“何其愈下邪?”

曰:“在瓦甓。”

曰:“何其愈甚邪?”

曰:“在屎溺。”

东郭子不应。

庄子曰:“夫子之问也,固不及质。正获之问於监市履狶也,每下愈況。汝唯莫必,无乎逃物。至道若是,大言亦然。周遍咸三者,异名同实,其指一也。

这里表达的不是向下认知,而是认知的周、遍、咸三者。

只不过这里对于认知的表达是隐晦的,又将“道之所行”具象化了,通过具象化的道无所不在,而表达出了认知本来的局限性。

正是道的“下而愈甚”,反衬出了认知的逐渐扩大,对于世界认知的愈发明晰。

如此说来,庄子是意识到认知在人类世界的重要性,反而是提出了“知”的重要性的。

这点其实与我们一直以来理解《道德经》里对“知”的概念是相反的,但是《道德经》里的“知”与“智”有混用的情况,因此,也不能认为老子就是“反知”,而庄子就是“主知”的。

另外,《庄子》内篇里其实各篇章都有提到“知”,也多是正面提出“知”对人生重要性的。

- End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