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从买来的时候算起到最后读完,期间断断续续,算起来大概是近两年的时间。现在天天都抱着手机,看书却逐渐变成了一种奢侈,甚至电子书也可以替代纸质书,所以拿着一本书看的机会越来越少,而我,也随波逐流,要么抱着手机刷着各大社交网站的新鲜资讯,要么刷着最新最火的电视连续剧,日子仿佛不要钱,一天天过得比人民币升值还快。所以今年定下了完成十本书,十篇感想的计划,目前才完成两本,还是之前看过的,剩下的没看完的,这样断断续续的完成了两本。
关于这本书,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刚看的第一个小故事,故事标题我忘了,只记得当时我是晚上看的,看完之后,背后发凉,瑟瑟发抖,要看两个笑话才能缓解那种压抑,恐惧的心情。虽然这只是关于作者与精神病患者之间的对话摘录和编辑,其实没有任何语言的加工与渲染,就是一对一的对话展现在你面前,但是当我看的时候,仿佛不自觉地带入到精神病患者所说的那种情况,甚至于尝试去理解,这就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了。
曾经有人评论告诫,不要试图去理解精神病人的想法,因为如果你理解了,那么你距离精神病也不远了。所以时常想去理解,又不愿意被归为异类,所以不敢深入,生怕有一天会想不开一些问题,而成为被访问的对象。
其实,这本书里,很多时候,那些精神病患者的想法都是正确的,或者说是常人无法理解的一些思维模式。有句话讲得很有道理,人为什么会嫌弃与自己不同的物种,因为未知,而未知就会带来一种莫名的恐惧与恐慌感。人们一旦有不舒服的感觉,就会采取本能的抵抗机制,表现为远离、孤立或者攻击。不是不愿意与异类共存,而是怕被同化。所以给那些不同想法的人,甚至于给社会带来潜在威胁的人建造了一个等同于牢狱的圈子,把他们框起来,打上精神病的称号,通过治疗,让他们成为同类,成为一个正常人。
当然,不能说所谓正常的人类的做法是错误的,毕竟根据少数服从多数的原理。这个社会运行的规则决定权还是掌握在多数人手里,有句话叫法不责众,所以那些极少数天才的人们会被称为疯子。
书名叫做《天才在左,疯子在右》,其用意再明显不过了,天才和疯子只在一念之间,往左边可能你就是天才,称为人们眼中的耀眼新星;往右边可能你就是人们口中的疯子。怎么选择,完全在于个人,有的患者最终康复了,其实有可能不是他真的“康复”了,而是不再执着于他所选的那个世界了,他选择了暂时放下他心中的另外一个世界,另外的一种思维方式,回归到“正常”的生活当中去。
其实越长大,思考问题的方面就不再局限于一个方面,不再局限于单纯的好还是坏,因为很多的想法都是自圆其说即可,存在即有合理性。在这个日新月异的社会当中,每天都会充斥着不同的想法和认知,都会有千万种与众不同的思路铺排在你面前,选择去相信哪一条,选择权在你,随时可以后悔,因为下一秒你就有可能被另外一种想法说服。
絮絮叨叨,并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只是觉得社会文明进程到这一步,或多或少是出乎人类的意料的。在那些个一家思想独大的年代,那个焚书坑儒的时代,我们一直信奉的就是一种思想学派,延续至几千年。那个时候,想必也是有不同的思想,不同的想法,不过因为一家独大,其他的思想与想法也就随波逐流,随风而逝了。那些选择“疯子”的天才们,也已经被历史的洪流吞没,销声匿迹了。
这是一本好书,是一本让人思考的书,让人理解那些所谓异类其实只是选择了不同的道路,而非不正常。或许会有极端的想法或者行为出现,那只是源于对自己的认知不够清晰,还没有理解差别化的存在,如果有一天他们能够理解,那么所谓的精神病院就不复存在了。
bjl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