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译文】孟懿子问孝,孔子说:“不违礼。”樊迟驾车时,孔子告诉他:“孟孙问孝于我,我说:‘不违礼’。”樊迟说:“什麽意思?”孔子说:“活著时按礼侍奉;死之后按礼安葬、按礼纪念。”
【心得】本则是孔子为孟懿子解答如何尽孝。在讲孝的同时,孔子也让我们看到一个有场景的故事。按《四书章句集注》及《论语注疏》记载,是个頗有意思的事,牵涉到两个人,一个是鲁国大户孟懿子,一个是孔子学生樊迟。我们理一下本则问答的思路来帮助理解孔子的思想:
一、孟懿子因何问孔子?孟懿子父亲临终时要他向孔子学礼,于是他就向孔子请教什么是孝。
二、孔子是如何回答的?孔子回答很简单:不违礼。
在当时的情况下孔子回答简略,不排除有让他深入思考,真正掌握什么是孝的意思。
三、孟懿子真正弄明白了吗?从后文来看,孔子显然担心孟懿子没有弄明白。
四、孔子如何说清楚尽孝?与孟懿子分手后,樊迟为孔子驾车,孔子将这件事告诉了樊迟,樊迟对孔子回答不违礼也没理解透。孔子在回答之前,早知道孟懿子与樊迟关系不错,也知道孟懿子一定会再向樊迟讨教。对樊迟的解答相当于对孟懿子释疑。于是进行了深入解说。
五、孔子论孝:简单说就是不要与礼法相冲突,进一步说是两方面,即一方面是活著时按礼侍奉;另一方面是死之后按礼安葬、按礼纪念。孔子在学而中牵涉到孝,有几次相关论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慎终追远,民德可厚也。",后面的章节还有进一步的论述,但总的说来还是十分强调依礼尽孝的。
为政开篇提出了孔子德治的主张,孝是德的重要组成部分,行孝须重礼,以礼而行方为孝。从这个角度可以清晰地看到,孔子讲孝依礼,其实还是在说治国方略。后代的统治者,确有实践孔子以孝治天下的范例,汉代与魏晋是最为典型的,由此可见孔子学说影响之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