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对心理学都比较感兴趣,但高中毕业那会儿哪敢坚定自己选择什么样的道路,还不得是误打误撞来到了个理工科专业。但好在足够幸运,毕竟文科专业,发展成自己的兴趣也挺好。有句话怎么说的来着,不熟悉所以喜欢,或许真选了心理学,迫于考试和就业的压力不知道还能温存着多少热情于其中。
刚开始对心理学感兴趣是因为侦探小说或者侦探剧看多了,那种搬上荧幕上的心理博弈难免会让许多少年为之疯狂。说到看侦探小说,还得感谢我小学同学,谢谢她从家里给我带来了人生的启蒙侦探故事—《福尔摩斯探案集》,后来一发不可收拾喜欢上悬疑与推理。人们总是爱找一下前因后果,或许这就是我一个纯粹的理工科男为什么总对心理学情有独钟的理由吧。但其实理由也没有那么纯粹,主要还是觉得自己天天浑浑噩噩的,老是这么刷短视频也不是事儿,越刷越呆。说到短视频我总觉得这是资本家的阴谋论,这种东西创造出来不就是给普通人消耗时间与精力么,一个个都刷成不爱思考默默工作的韭菜多好。想到这些,我赶紧把抖音卸载了,为了表示我读书的坚定信念,我还充了年会员,不想读的时候一想到钱都充了立马又来了干劲儿。
别说,这种处理方式的效果还真好,本科大二一年读了一年的书,极大的丰富了自己的精神世界,同时初窥心理。
搞纯理论不搞实践可不是工科人的性格。所以读了几本心理书觉得自己对于人性还是颇有思考的,决定动手实践实践。偶尔也会揣测一下别人的心理,许多时候都会揣测对,这让自己有了极大的满足。为什么凭着自己自读了几本破书就真能揣测别人的心思了?我想可能是因为揣测错的都忘记了吧,人总会选择性记忆并选择那些自己愿意记忆的事情。尤其是之前对于某些事情难以置信都能从心理或者说人性的角度有着自己的一份理解使自己不至于那么困惑。我觉得这样读书那便有了许多意义,一方面不会因为今天又刷了一天短视频而在临睡前带着愧意入梦;另一方面能够帮助自己想明白很多事情使自己少些困扰;最后能够将一些自己总结的理论付诸于实践使自己不是纯粹的读书二愣青年。
就在我为自己初窥心理而沾沾自喜偶然间读到了另外一句话“你对我的百般注解,暴露的是一览无余的你”,那一刻我的心灵颇受震惊,因为我觉得这句话完全否定了自己的小成就,我对别人进行的心理分析暴露的是我自己,这句话该如何解释呢?怎么去辩证看待注解别人与暴露自己的矛盾呢?
首先是“你对我的百般注解,暴露的是一览无余的你你” ,因为你对别人的解读需要有一个立足点,而这个立足点就是你自身的经历。比如说你看到有人在朋友圈里发了名牌包包,如果你觉得她是炫耀,那么你多半是个生活比较拮据的人。因为对于别人来说她真的有钱可能只是分享一下日常生活而已。但是这个人如果是你的朋友,你知道她家境殷实,这确实只是她的日常生活,你可能不会心生那种略带嫌弃的厌恶感觉得她是在嫌弃,而是随口一说,她的日常操作。再说极端一点,这个人是你最好的朋友,你此刻可能立马发了条信息过去走今天下午就去逛街带上你的名牌包包。
所以该如何解决注解别人与暴露自己之间的矛盾,我觉得最好的方法就是改变立场,在注解别人之前要完全站在别人的立场上而不是立足于自己的过往经历与狭隘视野。这种站在别人的立场绝对不是简简单单的一件事,而是来自于你对生活的真正感悟,平常接触到不同的人与别人进行过深入交流,真正观察与分析过与你不同的立场的人的行为举止。人们常说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可这只是方法论从来没有人说明具体实践,所以佛家会说佛只渡有缘人。我也没有办法说得再具体一点了,但我至少此刻有点自己的体会,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