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接着读李雪《当我遇见一个———母婴关系决定孩子的一切关系》,还是要说,还是有发现。
读到父母如何对待孩子,就是未来孩子和世界的关系。我想了想自己的感觉,我无法向世界打开,我懦弱、害怕,反过来说,我在父母家里,活得谨小慎微,不敢表达自己的感觉。事实上,当我的感觉一再有意无意被父母否定打压,我渐渐就失去了自我。所以虚弱不堪,那么我心里一定堆积了很多对父母的愤怒。所以我无意识远离了家乡。
再就是回应这个事儿,我赫然发现,我对于比我年龄小或者地位低的人,回应很不及时。当然这不是我故意的,实际情形,更有可能是我小时候就是这样被父母回应的。
我想起前天晚上,一个毕业了的学生问我,学英语的事情。当时快晚上10点了,我想那时候晚了,第二天回复吧。结果忘了,一个字都没有给她留。
还有那个前些天看我的S,发了好几条消息,我一看时间8点多,那会儿睡着了。看到消息是0点半了,自然不能回了。
还有L曾经告诉我,他去送姐姐出嫁了。我好想问他具体情形,因为我很好奇,也想知道他做了些啥。可是我当时担心,我这样问,是不是显得我关心他,就硬生生没有问。后来,我给他发消息什么的,多半都是石沉大海,毫无反应。不知道是因为我是那样回应他的,所以他也那样回应我。
还有暑假后那个W和我联系,我一直都没有给人家回应。
李雪说,有种反应是很痛苦的回应。比如你说,这个面包很好吃,你尝尝吧。对方说,我上个月吃了一个面包,血糖都高了。你说,毕业后想去三亚工作,对方说,那个地方不好,老头老太太不是被骗就是被杀。
诸如此类的回应,令人非常难受。而我就处于这样的环境中,只是不自知。我想起前段时间和丰聊天,说我很累的事儿。丰给我列举了她三个亲人工作时长都比我长,工资很低的事儿。我后来明白,她也是好意,想劝我不要觉得累。但这不就是李雪说的那样的回应方式吗?我在她家,她让我看她手机上某个视频,我刚看出点感觉来,她像是很知道似的,立马把手机从我手里拿走,说不看那个了。她家二宝,正津津有味吃着饼干,她怒不可遏,冲上去一把夺走孩子的饼干,扔垃圾桶里,孩子哇一下大哭起来。
李雪说,这样的人可能对获得爱与关注感到绝望,所以不由就把别人升起的快乐、期待,打压下去,把气氛扭转为低沉、不开心。我爸妈擅长此事,当然我不能幸免。我也是个扫兴的高手啊。记得当时意识到这个,好哭好哭。觉得痛苦又愤怒,你们带给我了什么。所以更不敢说话了,怕自己一出口,那欢乐的气氛就消失不见了。
但似乎也有东西变了,现在我和同事们在一起,她们觉得开心,我也觉得开心,我也变得能说起来了。但我依旧是只说自己的感觉,我以外的事情,很少涉及,因为我看的也不多。
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说过一句话:他人即地狱。记得以前写过,而今还是想写。我的理解是,无回应之地就是地狱。父母在孩子婴儿时期,哪怕延迟五分钟让孩子吃奶,对孩子来说,就是地狱般的折磨。因为孩子没有时空概念,在那等待的时刻里,TA体验到的是无尽的绝望和痛苦。
在老公和我的关系中,最初那十几年,我就是那个嗷嗷待哺的婴儿。很需要他的立马回应。多半时候,他看到的我的消息,都是立马回应。十几年过去了,我才能承受他不回复我消息的感觉。而不是以前,不回应我,我就觉得歇斯底里。
但我听到的一些周围人的事情中,很多夫妻,就像没有被好好回应的婴孩,情绪一下子就失控了。李雪说,这是自我成长的契机,但需要勇气和觉知力。
这次重读,没有那种被人催逼的感觉。我觉得很从容,还能把一些部分,反复读几遍。这是我以往读书不曾有过的,以前我通常一遍过,绝不会反复。那就慢慢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