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缺失会降低孩子的共情能力

        终于有冬的味道了,气温降低了。调了一下晨起的时间,没有早课的时候,尽量就6点多才起床了。前面5点起床已经连续一个多月了,白天工作也繁忙,确实有点累,考虑再三,我把晨起的时间推迟了一个钟头,以修养身心。

    但是早上起早一点,践行阅读或者学习,感觉还是挺好的。清晨,静悄悄的时间,别人都未起床,周围一片安静,没有人去打扰你,也没有琐碎的声音影响你,有的只是静静的阅读,或者静静的听有声读书,这样的感觉特别惬意。当我把红薯、鸡蛋放上锅头蒸之后,就开始静心的阅读和思考,美好的一天就要开始了。

      今天重读了张文质老师的《奶蜜盐2》“社交缺失会降低孩子的共情能力”这一章节。张文质老师说:人的天性里面是有与人交往,与人交流,与人进行各种各样的信息分享的需求的,社交实际上是人与生俱来的一种能力。

      对于人类这一与生俱来的能力的来源,人类学家给了我们一个合理解释,人类自从走出了非洲大大草原,一路往世界各地反映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困难重重,人类能够生存下来的一个最为重要的前提就是人要成群结队,要有一个部落,一个家族,要背靠一个大规模族群,这样他才有能力,有力气面对大自然,面对不可知的各种各样的危险。孤独的人是活不下来的,那些跟别人没有交往,没有社交能力的人,很可能是最早被淘汰的,所以随着人类漫长的发展进化,这一能力慢慢的就成了人天性的一部分,成为人的一种本能,成了我们的基因里面一个非常重要的元素。

        张文质老师说,虽然有时候人也需要孤独,也需要独处,也需要沉思,但是从人的最基本需求出发,跟人交往,与人分享,不仅是一种精神的需要,也是生存的需要。甚至有人认为交往能力可能比聪明更重要,比智力智商更重要。实际上人就是在交往的过程中学习的,即使智商再高,如果没有与人交往,你自身的能力也是非常难以提升的,所以跟人交往本身既是人性的需要,即身心的需要,又是人发展自我的一种需要。

      但如今这个社会里面,这一点变成一个新的问题,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的发展 人与手机密不可分,使人们沉迷于虚拟的世界中。于是在真实世界里的交往就变少了,变单一了、变压缩了。有时候就是一家人坐在一起都没办法好好的交谈。而没办法好好的交谈,就不可能有真实、亲密、舒适、温馨的、能够带来生命热情的这样一种情境的出现,所以可以说现在的人类面临着很大的挑战,越来越多的人喜欢过虚拟的,甚至不需要与人进行更多交往的生活,而这样的生活实际上对他精神上的损害是非常大的,在这种生活中,人可能会更容易抑郁,更容易有精神上的各种困难,更容易产生各种各样的精神麻烦。因为这样的生活是违背人的天性的,是违背人类的需求的。

    凡是违背天性,违背人的自然需求的都是有麻烦的,但是等你意识到这个麻烦的时候再去改变已经非常困难了,所以促进孩子之间自然的、真实的、积极的交往,应该被作为青少年身心发展的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也就是说我们要用课程的方式促进他们真实的交往,因为只有在真实的交往里面,孩子才会感受到所有的人都是真实的人。都有自己与众不同的优势等等,这样才能培养出孩子的共情能力,培养出他的同理心,培养出他对人的责任感,培养出他与他人合作的意识与素养。实际上这是建构一个更健康、更和谐、更积极的社会的核心基础,这样的基础其实是从每一个人的内在素养的发展开始的。

      我们千万不要把孩子培养成一个孤僻的,封闭的,不愿意与人交往的,没有户外生活能力的,对户外生活没有向往的,无法适应群体生活的人,对很多父母而言,这是一个需要认真面对的、并不简单的新课题。

    反观我们,有时候陪孩子、陪老人的时候,我们经常拿着手机,打着要处理工作的幌子,一边与孩子老人聊天,一边心不在焉的刷着手机,其实是会影响孩子和老人的心情的。读了这一个章节后,深刻体会到父母的言行举止都会深深的影响孩子,父母怎么对待自己的父母,子女就怎么对待我们自己,所以我们要时刻提醒自己要注意细节,回到家庭真实的交往生活。多与孩子交流沟通,多关注孩子,孩子就乐意走出去与人交往,更乐意投入到社会生活中去。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