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一篇随笔,没有严谨的结构,对于我看这本小说的感受,通通写进来。写的时候小说已结束阅读一周,记忆力有限,如果对书中细节的描述有错误,敬请提醒以便改正。
小说的优点:故事节奏快,情节设计出人意料,扣人心弦;翻译水平高,译文优美而流畅。
所以在这里我要提醒一下,接下来的内容可能透露故事情节,想看小说的你看到这里就可以先去看小说了,别提前听我叨叨。
正文来了:
一、夸夸书名
二、故事梗概
三、槽点和感想
一、夸夸书名
当我有时间看这本书的时候,首先注意到的是书名。
原名是Leaving Berlin,直译是“离开柏林”,结合故事情节也可以说“逃离柏林”。如果这样翻译,你能从书名中得到的信息包括:(1)故事发生在柏林;(2)主角正在努力从柏林出走。
正式译名是寓意深刻的“柏林孤谍”,这款书名,让你一瞬间就能够知道丰满得多的信息:
(1)故事发生在柏林
(2)主人公是间谍,并且是一个孤军奋战、无人相助的间谍
(3)“孤谍”二字暗示了很多信息:比如,阅读体验会紧张而惊悚;比如,故事中主人公身边出现的各种人物可能都不可信;比如,情节中会有大量斗智斗勇的智商戏
这样的书名能够给读者一个保障:译者水平很高。
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整本小说的语言流畅,文字优美,读起来非常愉悦。
很多外文书引进国内的时候为了求快求效益,草草弄个翻译队伍,看的你翻到第二三页就想骂人,已经花了钱,再花时间就更不合算了,只能弃书。这是硬币的反面,硬币的正面是:逼的我开始买原版书,居然也可以一本一本看完了,成长与进步(此处无奈脸)。不过,传记、科普、工具书都容易看,小说和文学却是很难看懂或者懂彻底,有大量的修辞、俚语和特殊用法,所以译者还是很重要的。
二、故事梗概
故事背景:1948年的战后德国,第一次柏林危机,美苏冷战高潮
主人公名叫Alex,犹太人,旅美作家;因为政治因素早年逃离德国,在美国定居结婚生子,又因为政治因素被美国当局驱逐出境;由于作品在德国影响力大,受到战后柏林苏占区当局的盛情邀请回国效力。
然而真实情况是,在离开美国时已被迫成为美方间谍,需要完成任务才能够返回美国。苏占区拥有一切你能列举的苏联政治特点。所以Alex到达柏林后,必然地经历了表面热情的接待和高于常人的物资供应,也不可避免地要受到监视、审查,收到在公开场合表明心迹、迎合当局、告发他人等要求。
他不能信任美方,因为美方谍报人员仅仅是在利用他;他还被柏林苏占区K-5招募作为线人,而K-5也不可信任。美方之所以这么看重他,是因为他的初恋情人艾琳(算是女一了),是苏占区苏联人头目的情妇;K-5这么看重他,是因为他拥有影响力又擅与同仁相处,希望通过他搜集文人的真实想法以便搞大清洗。
故事像洋葱皮一样围绕着一个核心事件,就是苏联借苏占区政治势力偷偷利用德国战俘和普通国民疯狂开采铀矿,死伤无数。这里面有苏占区德国当局与苏联的谄媚关系,他们不遗余力地掩盖这件事情,排除一切猜疑和知情人;有德国战俘和国民与苏联的利益冲突,德国人盼望摆脱战后持续多年的被占和瓜分,厌倦了期待遥遥无期的独立自主;有美国人对恢复自由德国、揭穿苏联阴谋的不懈努力(作者是美国人啊);还有时不时提醒一下法西斯与犹太人绕不过去的结。
最后可以浓缩为:一个美国间谍挖出了一个大情报,用媒体的方式将之公布于众,揭露了苏联当局的丑恶,拯救了柏林苏占区的政治环境;同时依靠自己的聪明才智,帮助了一个德国战俘、一个德国情报人员顺利完成赴美逃亡,还顺便拯救了自己,挖出了己方情报机构里的内鬼。
到这里你会觉得都挺好的,我也觉得挺好的。
作为一本故事书,布局缜密,情节多变,节奏紧张,我觉得写得非常精彩。改编成电影将是一部卖座的商业片。
作为一本有意义的故事书,书中不断地出现各种情节反映法西斯的残暴和无理,不断出现各种情节反映前苏政治的弊端和可怕,不断出现生命、爱与希望的话题。我觉得三观端正,所涉话题皆政治正确,没有可挑剔之处。
但作为一本文学书,没有可争议的内容,没有发人深思的内容,蕴含的观点没有争议也没有新意。
接下来我要吐槽了。
三、槽点和感想
1、直男癌
书中有存在感的女性,首要的是Alex的初恋情人艾琳,是德国大贵族之后,出身优越,教育良好,有自己的头脑和主见。我本来期待看到一位《黑皮书》中隐忍羞辱、极为高尚的女主人公。结果越到后面越变味。这个魅力四射、足智多谋的女人,在战争早期还拯救了很多人的命运,却在多年战况的蹂躏下,没有坚持自己尊贵的内心,而是坚信女人总要找个男人依附才能够生活,并且在触手可及的自由面前选择了放弃和背叛。在逻辑上我是不相信的,这种人设很是牵强。
这样也就算了。
再来数数其他书中提到的女性。
剧作家的助理兼情妇,这个女人爱慕和崇拜剧作家因而甘为情妇并一心为剧作家的作品奔走。作者的态度是负面的,在书中虽然有多场谈话情节,意义却仅在于布局后面的隐匿战俘时使用她的空置房间。在情感上,作者对于人性的理解是非常粗暴的。
剧作家的妻子,一名演员,在戏剧彩排期间重拾了消逝多年的光彩。作者对这个角色的定义是,借用她表演的那场戏剧上演自己安排的大逃亡。在情节中的只言片语里,透露了人对于生活的渴望,透露了满足感给人带来的巨大变化。但仅限于此,因为Alex对这个女人有态度,不认可她对于丈夫与情妇的事情知情却无为。很多judgement在里面。你没有经历他人的喜怒哀乐和酸甜苦辣,有什么资格去评价他人的选择呢?
建筑师的妻子,绘图员,美国人,随夫返回柏林。在丈夫被大清洗的时候,惊慌失措,六神无主。作者给她安排的人设是,认为自己离开了丈夫就什么也不是,哪怕是可以靠自己美国人的身份在如此恐怖的政治环境下携子返美重新生活,也还是选择了呆在德国,四处求人拯救丈夫以维持生存。拯救丈夫的努力并不是出于爱,而是出于恐惧,出于离开了男人自己无法生存的恐惧。没有出路的女人。
艾琳的妹妹,同样是大贵族之后,生长在优渥的环境里,在战争中失去了两个孩子,精神受到重创,对纳粹丈夫百依百顺,并为其纳粹行径百般辩解,在至亲生命危在旦夕的时候首先考虑的仍然是不违逆丈夫。此角色也不必多言了。
柏林苏占区K-5成员的母亲,积极投入共产主义事业,却被认为是坏分子在苏联监禁多年,无法抚养年幼儿子。儿子从小受苏方教育,认为母亲犯了错误,是自己的耻辱,致力于将自己培养成为共产主义事业的优秀成员,干起了监视工作并且非常投入和出成绩。出狱之后,人形憔悴,见到儿子走上自己后悔的道路,并且与自己刻意保持距离,却也无能为力,处在没有亲人和人生意义的绝境。
Alex的母亲,书中仅出现在回忆中:一位恬静淡雅的女性,坐在窗口弹着钢琴。这是唯一一个没有一点负面态度,并且给了正面态度的积极形象,在我看来,这是作者作为一个男人对于理想女性形象的终极憧憬——外观是花瓶,功能是养育。
Alex的妻子,书中从未正面提起。那看看作者让这位妻子做了些什么事:不愿离开美国,为此与Alex离婚,独自在美国带孩子,期间曾准备过一张儿子的照片并让儿子写了想念父亲的话给Alex。Alex急于归国也是为了儿子,并未提过对妻子的想念。她的存在还有一个意义,就是Alex通过告诉艾琳,妻子和艾琳长得很像,来暗示一些暧昧。没有态度,看不到作者的任何态度。但从这位女性的行为来看,她有自己的主见,敢于离婚并独自带孩子生活,宽容有爱有智慧,不阻止并帮助孩子与父亲沟通。这样的女性,作者却没有评价。
美方电台的女性小工,她是个间谍,极端分子,带着一帮人追杀Alex,最后车毁人亡。坏人……
小说中所有的女性,除了Alex的美国妻子,都是没有人生希望的。她们大都依附于男人而活,举手投足都以男人的好恶为标准。聪明如艾琳,则是借用各种手腕,依附于男人让自己的物质生活更好。没有一个可以给读者带来成长经验的女性形象。
一本小说,如果要成为经久不衰的文学作品,一定要在生与死、爱与恨、成长与堕落这三个主题中有所作为。
这本书没有。尤其没有给任何女性一丝希望。诸多女性角色,没有生与死的冲突,没有爱与恨的挣扎,没有成长,只有堕落、背叛和脆弱、慌乱。
举个例子吧。
最近我给西讲葫芦娃的故事。爷爷、葫芦娃、穿山甲、葫芦小金刚、小刺猬,这些英雄全是男性;蛇精、青蛇精,这些坏人中的老大,都是女性;犹豫不决的小蝴蝶,也做过背叛葫芦小金刚的事,毕竟她拿起了匕首要戳他的腰,不是英雄,也是女性。
这样的故事,发生在属于男性的世界,女性要么就是恶势力,要么就是危险因素,是男人失败或者堕落的原因。
是我吹毛求疵吗?这是巧合吗?不是。作者的价值观都会自觉不自觉地体现在他的作品里。
西西里的美丽传说,同样塑造了一位在战争中为了生存饱受蹂躏的女性,但这位女性是有出路的,因为她的坚强和爱。她是深刻的。她战胜了那些依附于自己丈夫的俗妇,战胜了流言,不论在生存上还是精神上都是战争的幸存者。即使她在饱受战后的虐待之后,还能昂着头坚持自己的生活。她妥协过,但热爱生活的心始终未变。
黑皮书,也塑造了一位女性,同样出身高贵,风姿绰约,在战争中委身纳粹以求生存。但她通过自己的牺牲,包括性和生命,从纳粹手下拯救了很多人。但这是段隐秘的历史,没有人证明她的清白,还被叛徒贴上污名。被暴民泼粪,她也不争。这样淡定和从容的一位有智慧的女性,是对肤浅和廉价评判的最大嘲讽。
为什么《柏林孤谍》中没有一位拿得出手的女性?
2、成长的缺失
这不是一本想探讨生与死的书,也不是关于爱与恨的书,那来说说成长与堕落。毕竟腰封强烈暗示了主人公所处的复杂环境以及最终的胜出。
但是,从Alex自己的角度来看,一个流亡海外的作家,如何在返乡之后面对满目疮痍的故土做出一些精神上的成长与升华,培养出勇气和智慧来做出自己的贡献,在书中也是缺失的。更多的是对政治环境的描写。我想,这都是为了教育,为了传递反战和反乌托邦的思想,很多情节都是刻意为之。但这点东西根本不足以让这部可以更深刻的作品变得深刻,只不过就是精心编织了一个故事来罗列反战和反乌托邦的理由。如果人们再次面对洗脑的风险,这点情节和心理描写是不足以提供力量让他们做出坚定的选择的。
书中给出了Alex的术,如何设计各种行动步骤来实现目的。却没有给出其诞生的过程,有大量对政治反感厌恶的描写,却缺少精神上成长的描写,比如勇气的来源、恐惧的克服、对自由、民主的渴望。反而很多出于责任,出于情势所逼被迫要收场。
还有一个败笔,他与艾琳有一次性关系,这里面有心理描写,大意是,反正我是间谍我在装,这件事当作间谍工作的一部分吧。一贯原则性很强三观很正的主人公Alex,做了一件普通人做的事,不能坦然面对自己的欲望和行为,给自己找理由把行为正当化。小说最后通过艾琳的背叛来平衡了这件事。哦,原来你一直都是个婊子,那我这不算什么。
3、“这是一个发了疯的世界,没有人可以信任,每个人都戴着面具,信仰、爱情,甚至人性都成了讽刺。”
除了Alex,书中没有其他有智商的正面形象。我该说什么呢。自大的作者,简单,粗暴。
这是一本远古来的书吧。
好看是好看,也就是好看而已。
32万字,七个小时阅读。
最后两个小时的时候开始失望,失望,失望。
当读到艾琳的终局,就诞生了必须写篇感受的想法。
不吐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