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好朋友小V是一名不折不扣的“运营狗”。
每次和人聊天,小V总是三句不离“体验”,五句不离“转化”。和朋友结伴出门逛街,别人四处淘衣服,她却满大街找潜在用户。如此敬业,可以称得上是“朋友圈最佳劳模”了。
为什么如此沉迷?她说,因为能收获认同感。
而最近,这位“劳模”竟然第一次和我吐槽起了她的工作:
“昨天,我和一大学同学聊到彼此的工作,你猜怎么着?她竟然一直以为我是做某宝客服的!”小V说到这义愤填膺,“这么想的还不止她一个人,难怪每次碰见大学那帮子人,都对我一脸同情……”
“更气的是,我竟然不知道该怎么和她解释。”她叹了口气,“也是,运营到底是什么?我自己也说不出个所以然。”
身为运营的你,想必也经常会遇到类似的场景:
工作中,一人分饰多角。文案摄影设计数据表格,样样都会却样样不精通。每天重复碎片化的事情,看似忙碌,实际上迷茫。生活中,不想和外行人聊工作,觉得和他们讲一百遍也讲不明白,不如不说。
听上去,这是个很虚的工作。但不能否认的是,它带给小V的认同感,是真实存在的。
运营到底是什么?
我第一次知道“运营”这个职位,是在一年前。
那个时候我刚毕业,去了一家新媒体公司做编辑,上班第一天就对接了当时的运营妹子。那时候我以为,运营就是给推文排排版,做做美工,后台回复消息,顶多每周统计个阅读量。
后来公司开展起电商业务,运营的工作渐渐多了起来。他们需要根据用户的消费习惯,进行上新排期和合作沟通,并录入内容,然后整理销售数据。再往后,碰上没文案的产品,还得客串一把电商文案。
这个时候,部门的人多了,职能也开始细分了。有人偏向于合作接洽,有人负责用户沟通,有人管数据,有人协调内容。虽然初创公司难免职能界限没那么清晰,但我的确看到了运营的多样性。这一点,大型互联网公司的招聘页面也能给出答案。
黄有璨老师在自己的运营系列课程中,提到了“不标准”的概念,也就是说,对于运营这个职位,一千个公司可能就有一千种职能需求。你无法说谁“正确”或“标准”,只能说谁“更全面”或者“更多样化”。
诚然,像小V的朋友那样,单纯把运营定义为“客服”一定是不准确的。但反过来,“客服”也确实是和用户打交道的一种方式。
这种交流方式,在某宝上门槛的确较低,但如果把目光放到新媒体的后台互动呢?你会发现两者本质上很相近。“客服”也可以做得很高级。
因为运营是以目标为导向的。用户获取,用户维系。
“互联网运营”是基于产品调性与业务类型的、为更好地服务于用户需求而投入的有组织、有节奏、有反馈的一系列精细工作。通过激励、互动等手段提升用户体验、用户粘性和对平台的信任,是产品与用户的枢纽和润滑剂。
(待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