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第一次和一位心理医生的面谈,我清晰地察觉到自己情绪的变化。长期处在一个沉闷低气压的状态下,我似乎不会愤怒,更不懂得如何合理的去表达愤怒情绪。
往常,从孩童时期开始我愤怒的表现全来自于周围人对我施加的压力以及触犯到我领地的界限我才会朝对方大声喊叫。我试图用喊叫声来击退对方,更试图利用这种愤怒的情绪来争取自己的利益。而每一次愤怒停歇后,冷静下来,头脑里尽是对自己前面所犯行为的忏悔。为何愤怒过后会有失落的感觉?
有时候,一件芝麻绿豆般大小的事儿就足以令人恼火。在旁观者的角度看来我们是小题大做,只有我们自己才清楚令我们愤怒的原因是何。愤怒情绪的背后隐藏着一个秘密。而这个秘密往往需要自己解开。
因小事而生气,我会因为他人未经我同意的情况下擅自占用我的物品而发火,这一项表现在心理学上需要追溯到童年成长时期。大多数情况下,当你个人在群众当中发火时,周围人不会在意是什么原因致使你生气,他们只关心不触及到他们身上的利益,然后在看客的角度劝你不要生气,不但安慰效果没有达到,反而让你更觉得恼火。旁人什么都不懂,而我发火的同时问题也没有解决,又产生了懊悔不安的心情。更多的是为自己的敏感而感到恼火。
像是被牵着鼻子走,完全没有了思考能力,只是一味的生气发怒。
大人总喜欢用逗趣儿的方式去逗小孩,同时在手中拿两根棒棒糖放在婴儿的面前,把糖果晃动在婴儿的嘴边却又不真的喂给他们。他们觉得这是一种互动方式,被逗乐的婴儿会觉得自己被戏耍了吗?有的会觉得好玩,有的会哭泣。而哭泣,恰恰是证明他们觉得自己被戏耍了,也是一种愤怒的表现。他们通过哭声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这里想推荐一本书籍《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这是在我第一次见完心理医生后买的书,是一本我觉得对我帮助很大的书籍。希望更多咨询心理医生的朋友可以在咨询前阅读一下。
在儿童时期,小孩会通过撒泼哭喊的情绪来表达自己的愤怒。更大一点的表现方式会逐渐削弱,这种情绪转化为怄气、生闷气、郁闷还有厌烦。因为认知的提升,接触环境的变化,每个人在面对相对应的情况下都会产生不同的反应。
“我今天晚上想要吃丰盛的晚餐。”
“好,妈妈给你做。”
而到了晚上,餐桌上却只有一道菜。
“不是答应我说吃丰盛一点的晚餐吗?”
“先将就吃点,晚上忘记去买菜做饭了。”
满心期待的心情从高处坠落,从欣喜到失落一瞬间的情绪转化,想要发怒却无从说出口,于是一颗未表达的愤怒的种子被埋下。
明明可以有更好的方式去处理问题,比方说先道个错后再说清原因,前者不会不体谅。为何偏偏用冷淡的方式去回应。两者表现形式皆产生不同的效果。
通过《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这本书,我了解到了父母的心理状态,很多时候,我们所有作为孩子的身份背景下背后投射的能量反应皆来自于自己的父母。
可能有人早已认清到了这一点。
“你父母是怎么样的人?”
这一个问题的答案在你的心里。
“你觉得你是个怎样的人?”
“你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我想要成为我自己。”
其他问题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要成为你自己。你不是你周围身边所有人投射的产物,你一个完整体,你要回归本体,把目光投向自己。
父母状态分为两种:一是父母成人状态;二是儿童状态。
在中国先前的教育环境下,教育资源的稀缺程度并不是人人都有机会可以上学。他们有的过早结婚生子,并未计划好自己和孩子的未来,早早的当上了父母,于身体而言,他们扮演的角色是父母,于心理上他们自己都还是个没长大的孩子,一个心智尚未成熟发育的人会选择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这是个非常有意思的话题。
以上我不过多描述自己的父母是个怎么样的人了。于衣食住行他们从未少过我,但在生活方面当中他们处理问题的方式还有谈话间的交流方式让我觉得他们是第二种。
从我遇到过所有事件当中可以明确的判断出。我第一反应不是找他们解决,而是感觉到恐惧。以及尚未被我掌握的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此延伸为焦虑。
儿童状态下的父母表现形式有哪些:一他们遇到问题不是双方沟通解决而是一方试图说服另一方,三言两语不到开始言辞激烈态度强硬,不具备让我信任的能力;二“父亲”角色在家庭环境的缺少,有手头棘手的问题他可以立马解决,而关乎身心成长方面却从未得到解决。引发的心理问题或许从来就不是没有原因的,你想要好起来的原因也是你想成为解决问题的人的关键原因。
愤怒背后隐藏的实际真相是来自于身边人,过度吸收他们的负面情绪,导致自己失控。被忽略,不被重视,不被理解,只想通愤怒来发泄情绪,渴望被理解。像一只受了伤的流浪狗寻求安慰。
试着学会减少愤怒,远离一切让你感到愤怒的人和事,保持内心的安定,学会解决愤怒而不是被它控制。
改变自己的心理状态就会改变自己的人生轨迹。
学会合理的表达愤怒,拒绝通过恶意中伤他人来获得快感,祝愿所有人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