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比特素养”养成记的第1篇文章,用于记录在阅读《比特素养》中过程中的想法和对于电子办公、信息流的实用看法
好了好了,深吸一口气,深呼吸、再深呼吸。放下手机,退出微信、关闭除了简书以外的所有无关窗口(大量的印象笔记与浏览器标签、文件夹),我要准备开始写一点东西了。
我被绑架了,被大量的信息绑架,被太多的软件工具与零碎的工作方法绑架。
按照往常来说,自从在简书上写下第一篇文章以来,一直没有勇气写下第二篇。理由简单的可怜:按照以往,我才不会在不够熟悉一个网站的情况下对使用这个网站有长远的规划(比如在简书上写第二篇文章,你看,简书主打的Markdown我还不会用呢,里边好多作者我还不认识,分享功能到底有些什么技巧,怎么在简书抖机灵我也还不会呢……要知道我第一次在知乎上专门花时间写长回答还是使用知乎4年之后%>_<%)。
没办法,这次不能等了,因为再等感觉就会出问题了。症状如下:我的假日已经被大量的堆积信息整理占据了,这种信息整理的“癖好”也大大影响了我的工作效率(老天,我可是在一家创业公司,这种低效率真是要命)。今天是难得的假期,我却发现自己大量的时间花在了整理印象笔记、刷微博(打开浏览器居然第一时间就是打开微博,完全没有在脑子里做判断)、微信朋友圈、资讯类网站和App、查看公司之前的邮件附件(觉得这样能让我对公司目前的现状更加了解,佯装勤奋)之中。内心总夹杂着面对大量信息无力处理的无力感与焦躁、紧迫感。
那么是有产生了什么有价值的结论或者输出呢?非常可悲,没有。
仔细想一想,我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养成这个“只要有信息我都要接收”的坏习惯?
有这么极几段经历可以作为帮助我回忆这种习惯的养成经历:幼年时的阅读选择完全按照自己的性子来(小学六年级就已经会用《时间简史》装逼了),获得了一些“感觉自己高于同龄人”的成就感;从高中开始频繁使用随身的记事本、尝试了很多周围的人不愿意尝试的东西(自己创办社团、学习声乐),信奉“信息量就是生产力”(当然是学习之外的);大学时期过多的信息量给我带来的益处更是非常明显,加上我喜欢社交的性格,基本上大学后期做的事情都能和本校该领域最优秀的同学一起“搞个大新闻”。
那么对于现阶段的我来说,获得大量冗余的信息,是不是同样的有价值?
很抱歉,不是。对于一个想要在未来实现有价值的输出之人,我未知的太多,我不知道自己尚未知道的,也太多了。而且,我真的没有这么多的时间。
每天有这么多充满趣味的企业市场活动,我需要跟上吗?每天有这么多的网红在社交媒体上闹腾,我需要围观吗?微信700多个公众号会有推送与1200多个联系人可能会发布朋友圈,我需要都看一遍吗?这个行业每天都会在论坛和媒体上有新的企业与产品曝光,我需要跟上吗?我想要学习产品经理、想要在职场上更好的应用英语、希望能够更好的使用某某软件,我到底今晚使用拿一个?
今天打开多看,一本收藏了很久的叫做《比特素养》的书籍中有一句话“人们乐于让他们觉得自己非常匆忙,每天有处理不完的邮件与待办事项,因为这能让他人觉得自己因为很重要,所以很匆忙。”实际上是这样吗?
才不是,我只是个“比特世界”中的死跑龙套而已。我每天接受着大量的碎片信息,其中有一小部分能够被称为”知识“,却很久没有针对任何连贯知识做具有逻辑性的思考;每天沉溺在大量廉价的、可以成为席间谈资的信息中间;思维也开始在浅显的表面层次游走和频繁跳转,想法多的要死,却很难静下心来针对某个想法做深入的逻辑思考。
在充满着”比特“的世界,我希望能够省下一点点做无端思维跳转与信息获取的时间,拥有自己的生活。
电脑,我要把你留在办公室离开了,我又不是你的死跑龙套,关于那个“精彩的大千世界”,今晚我什么都不想再看了,我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