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 一个有趣的灵魂

     

        苏东坡,在宋代文学史上犹如一颗璀璨夺目的巨星横空出世,以他的天才、渊博,他的超逸、多情,为后人留下了一笔笔精神财富和一段段传奇佳话.

        苏轼是 500年难得一见的“全才”。 “全才”这个词,博大而厚重,不能随便使用,但放在苏东坡身上,不存在言重或言失。且不说苏轼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书法家,仅仅是他在画作 ,建筑水利还有在烹饪方面的诸多建树,也着实令人惊叹了。

      你说一个人能有多少精力同时涉猎这么多领域,还能经营地如鱼得水,颇有成就呀。这也正是他的神奇之处吧,不管是因为他的天赋异禀,还是后天勤奋刻苦,都可以说是人世间不可多得的奇迹。大概是我学识浅陋,除了苏轼之外,我还真想不到第二个来。苏轼被称为众星捧月的“全才”,是当仁不让了,人家优秀啊,优秀的人自带光环,即使他简简单单站在那里什么也不说,他都会是全场最耀眼的发光体,我们的东坡居士,无论何时何地,永远都不缺粉丝的。

      从古至今,上到皇帝下到百姓,世人无不为苏轼所倾倒,百姓爱其体恤勤政,政客爱其旷达胸襟,文人爱其才识佳作,女人爱其款款情深,我一个俗人,也爱苏东坡,我爱他巧手烹调、造福吃货的“东坡肉”,嘻嘻,也爱他特立独行、充实有趣的灵魂,我最爱的,还是他的挥毫泼墨,诗酒年华。

      在以词称雄文学史的宋代文坛,苏轼的词可能只是开了个先河,还没能发出上宋词最强音,但他的诗歌却打造了北宋诗坛的登峰造极之境,苏东坡是北宋最杰出的诗人无疑了。

      为何喜欢苏轼的诗,或是被其浅易生动的理趣折服,或是让平淡贴切的描写吸引,或是被清朗晓畅的苏轼情怀感染,我不知,但读他的诗,于我,如潺潺流水过隙,绵绵而不断,润心泽意,蔓草如思。

【一】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出自宋代苏轼的《和子由渑池怀旧》,我第一次读到这首诗是在初中时,那是看了一本文艺青年写的小说,作者在里面提到了自己最喜欢的诗句,也就是苏轼这首诗的前两句。我那时并不知道这是苏轼的诗,也看不太懂,甚至不知道“飞鸿”是个什么东西。但是我还记得那时自己看到这几句诗时的感觉,是一种压抑与释然的矛盾交织,最终所有的一切都化作了轻烟般的喟叹。

      后来学到苏轼的这首诗,当老师在课堂上诵读到这熟悉的诗句时,电光石火间,我恍然忆起那段青葱往事,没想到这竟是苏轼的作品。你看啊,我跟苏轼还真挺有缘的,在很小的时候就受过他的谆谆教诲了,只可惜当时年少无知,不能早点领会他的真知灼见。

      说了这么多废话,且回归正题,赏读一下苏诗本诗吧。

      嘉祐六年(1061年),这是苏轼仕途的起步阶段,之前在全国举办的“制科”考试中,苏轼应中制科考试(这是一种特殊的考试,主要考察文人对朝政的观点见解,以鼓励公开批评的精神),即通常所谓的“三年京察”,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 这一年,苏轼正式为官。他的第一个官职是大理评事签署凤翔府判官。这是一个地方文官,位置不大不小,但对于一个初出茅庐的小子来说,已经是一个不小的官职了。

      嘉佑六年十一月十九日,苏轼出任签书凤翔府判官事 ,离开父亲和弟弟,苏辙一路送到京都外城郑新门才与兄长道别,回京后,苏辙作诗寄兄,而苏轼的这首诗正是与之相对的和作。

      题目中的“渑池”曾与苏辙有着些许干系。苏辙19岁时曾被认命为渑池县的主簿,还没到任便中了进士,他与苏轼赴京应试路经渑池,同住县中奉闲僧舍,同于壁上题诗。如今知苏轼赴陕西凤翔做官,又要经过渑池,因而作了《怀渑池寄子瞻兄》:“相携话别郑原上,共道长途怕雪泥。归骑还寻大梁陌,行人已度古崤西。曾为县吏民知否?旧宿僧房壁共题。遥想独游佳味少,无方骓马但鸣嘶。”

      苏辙的诗, 一是表达了与兄长的依依惜别之情;继而 从“怀渑池” “曾为” “旧宿”这些词句中,我们可清晰感知他的怀旧之意;此外“怕雪泥”“佳味少”“但鸣嘶”又包涵深意——“怕雪泥”这个“怕”字含有双关涵义:一是担心人生道路艰难。二是一种对往昔“偶然”又似乎“必然”的戏剧性的人生经历的思索、困惑而最终无法究其源的无可奈何。

      弟弟一纸的肺腑惆怅,触动了苏轼,他顿觉思绪纷飞,感慨万千,当即提笔写下了这首《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苏轼这样写道:人生,是多么捉摸难定啊。我们每天经历的事情都是瞬息万变的,就像鸿鹄刚刚在雪地上留下了爪印,下一秒就飞去了未知的远方一样。奉贤老和尚已经坐化,我们曾一起题过诗的那堵墙壁也残破了,可惜这次你不能同我一起重游故地了。往日经历的一切都还历历在目,记得上次渑池之行路途险远,困倦的我们听可怜的跛腿老驴子嘶叫了一路。

        诗歌可分为前后两个部分。

        前四句是由苏辙“怕雪泥”而引发的感慨。顺着苏辙诗中的“雪泥”意象,苏轼以“雪泥鸿爪”比喻人生,雪泥爪印的“静”和鸿鹄飞行的“动”形成鲜明的对比,一动一静,一个象征过去经历的经久不衰,一个代表未来人生的不可预料、无法控制,这样以具体事物做比抽象概念的写法,使枯燥难解、不易表达的道理变得既真实可感又生动精妙。

      虽然在这四句中苏轼也承认了人生“不可控”的无奈,但感情基调并非沉重的,他引用“雪泥鸿爪”,正是想告诉对此困惑的弟弟起点和终点的道理——每一个起点都是上一阶段的终点,同样,每一个终点都将会是下一阶段的起点。我们在人生中不断地经历各种起点和终点,如果说终点代表的是过去,起点代表的是未来的话,我们怀念过去是为了记住曾经的美好,我们期待未来是因为相信明天,所以无论是过去还是未来都有它存在的意义。过去留不住,未来看不透,不必追寻,不必苦恼,只有把每一个终点都当做起点,才能不断向前发展,周而复始,永不停歇,正应了那句生命的意义在于运动。

      前四句还巧妙的使用了“顶针”格 “似”、“泥”,无缝衔接上句,逻辑分明,读来音韵和谐,圆熟流畅,有如顺口溜般朗朗上口。

    后四句是对苏辙“旧宿共题”“骓马鸣嘶”回顾往事的唱和,一方面表示自己记忆力尚好,往昔兄弟郊游铭记在心,另一方面以叙事之笔,写实状物,通过现实,深化雪泥鸿爪的感触,进一步勉励弟弟珍惜当下的美好。

        我喜欢这诗,喜欢的是苏轼的达观,是他那种既能剥拨开纷繁陆离的表象,透辟地勘破尘世的无奈,又可以积极地醉心红尘的人生态度,我欣赏他这样的姿态,冷静而强大。

   

(二)“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晴天时,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微波粼粼,波光流转,看起来很美;雨天时,在雨幕的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也显得非常奇妙。

      短短的两句,精简而丰富,信息跨度很大,有时间“晴,雨”,有空间“水光,山色”,“晴时赏水,雨中看山”,苏轼抓住了两种天气状态下最美的景来写,经典永流传。这种多变的美也为下文以西施做比埋下伏笔。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西施之美,胜在自然,“出水芙蓉,杂然去雕”是美的,“粉黛蛾眉,碧簪红妆”也是美的,西湖之美,美得不分时令,不分节候,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      以美人喻美景,那时科技不发达,还没有照相这种可以让美永恒的技术,西施作为传说中的美女,未曾留下一张真实的影像,我想这也是一种幸运吧,几千年来她活在人们的想象中,美的朦胧而从容不迫。“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就像断臂维纳斯,人们极尽想象为能事,每个人心中都给维纳斯安上了一双自认为最完美的手臂,同理每个人心中也有一个自认为最美的西施,现在苏轼说西施之美就是西湖之美,没有人会反对,因为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西施,西施是美的,西湖也是,这句诗写西湖之美,巧妙的利用了观赏者思维的多样性,肯定了观赏者审美的主观性。

      这是苏轼的自然风景诗中,我最喜欢的一首中的一句,被宋人称为“道尽西湖好处”的佳句,以致“西子湖”成了西湖的别名。看似巧合的相同的“西”字,更容易让人将西施与西湖联系在一起,给西湖增添了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神秘的渊源色彩,一句诗得名一个湖,怕也只有苏轼这样的大师做得到。也难怪后来的诗人为之搁笔:“除却淡妆浓抹句,更将何语比西湖?”

(三)“不知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结尾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之所以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

      《题西林壁》不单单是诗人歌咏庐山的奇景伟观,同时也是苏轼以哲人的眼光从中得出的真理性的认识。由于这种认识是深刻的,是符合客观规律的,所以诗中除了有谷峰的奇秀形象给人以美感之外,又有深永的哲理启人心智。因此,这首小诗格外来得含蓄蕴藉,思致渺远,使人百读不厌 。毛谷风:此诗反映“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哲理。徐中玉:此诗说明“局中人常常看不清事物的全貌和真相,就是由于受到认识条件限制的缘故。”

(四)“人间有味是清欢”

      吃是人生的一大乐趣,也是我们东坡居士津津乐道的话题,东坡好吃、善吃、精于吃。

      《浣溪沙·咏橘》菊暗荷枯一夜霜。新苞绿叶照林光。竹篱茅舍出青黄。香雾噀人惊半破,清泉流齿怯初尝。吴姬三日手犹香。这篇单独咏橘作,详细描述了橘子的形态和吃橘子的全过程。从“色,香,味”方面,写橘之外皮鲜亮,香气经久不息,味道多汁甘甜,总之把一个小小的橘子,写的那么诱人,可见苏轼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和懂得享受生活乐趣的心灵。

        即使被贬至黄州,他也不忘到处“觅食”,《初到黄州》 :“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一个“为口忙”,直率坦荡地表明了自己吃货身份,长江肥美的鱼、山中鲜嫩的竹笋,山珍海味尽可满足苏东坡的口腹之欲。即使是在被贬期间,苏东坡也能在仕途失意的自嘲中潇洒快活的当一个吃货,这就是所谓“能吃是福”吧,世间唯美食不可辜负也。

      他还时常惦记着“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常做岭南人。”为了吃几颗荔枝,宁愿长期被贬在岭南一带,也是很优秀了。

      苏轼是个资深的吃货,此外还是个了不起的吃货——会吃还会做。也擅辨食材、精通厨艺!这个大吃货,不仅首创了很多新菜,也写下了许多关于吃的诗词。

      《惠崇春江晓景》“篓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有关河豚的应时风味,欧阳修在《六一诗话》说:“河豚常出于春暮,群游水上,食柳絮而肥,南人多与荻芽为羹,云最美。”苏轼的学生张耒在《明道杂志》中也记载长江一带土人食河豚,“但用蒌蒿、荻笋即芦芽、菘菜三物”烹煮,认为这三样与河豚最适宜搭配。看个画也能联想到吃,苏轼啊苏轼,你的吃货天性又暴露啦。

      关于文章开头提到的东坡肉,这里有个有趣的传说,据说苏轼被贬黄州的时候,有著名的《猪肉颂》打油诗:“黄州好猪肉,价钱等粪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每日起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这里的“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就是著名的东坡肉烹调法了.苏东坡后来任杭州太守深受百姓爱戴.而这“东坡肉”也跟着沾光,名噪杭州,成了当地的一道名菜了。

    走南闯北,尝遍天下美食后,苏轼写出了这样一首诗——《浣溪沙》 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渐漫漫。 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

        上阙写景。下阙记事抒情,抒发诗人游南山的感受:中午时分,在山庄农家,泡上一杯浮着雪沫乳花似的清茶,品尝山间嫩绿的蓼芽蒿笋的春盘素菜,心情多舒坦,人间最有味的是这清淡的欢愉啊!

      这首词是苏轼贬谪黄州四年后再迁移汝州时写的。一直觉得“人间有味是清欢” 这句话写的特别有味道,如果仅用它来形容吃这一方面,我也会赞同,简简单单的烹饪保留的是事物的原汁原味,轻淡的口感远胜过浓油赤酱。

      当然不能只从字面上狭隘的去理解,“人间有味是清欢”,这一带有哲理性的诗句,是全诗的“诗眼”。“清欢”此刻在仕途受困的苏轼眼中,是归隐的美好。远离喧嚣的城市,远离官场的争斗,忘却名利欲望,走进山林,感受农家素朴的清茶淡饭生活,这就是“清欢”。“清欢”,是一种至高的精神境界。

      无论是高唱大江东去的苏轼,捡尽寒枝不肯栖的苏轼,还是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苏轼。苏东坡,都是一个有趣的灵魂,他的人格魅力像他的诗一样异彩纷呈,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他于浮沉间淡然的笑着,不经意间成就了千年的美丽。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1,948评论 6 492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0,371评论 3 385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7,490评论 0 348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6,521评论 1 284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5,627评论 6 386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9,842评论 1 290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8,997评论 3 408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7,741评论 0 268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4,203评论 1 303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6,534评论 2 327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8,673评论 1 341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4,339评论 4 330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9,955评论 3 313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770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000评论 1 266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6,394评论 2 360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3,562评论 2 349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