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下午,娃爸说去看电影吧,问了句有啥电影可看?回答说是《我的姐姐》,他紧接着又补了句,张子枫演的。不了解剧情,但冲着张子枫的演技,立刻满口答应+立刻收拾出发。
进入影院落座后,正好广告结束,电影刚刚开始,看到片头,张子枫演的安然抬眼瞅幼儿园老师送来的弟弟的眼神,瞬间清楚这部电影的主题:长大的独生子女与年幼的二胎弟弟或妹妹间的关系。
刚毕业工作没几年的姐姐,正在努力摆脱现有的不喜欢的生活,向着自己期待的生活奋进着,眼看着未来可期。突然间,父母由于车祸去世,留下正在上幼儿园的弟弟,需要有人照顾。她又要被拽入到继续当下的生活。
于是,在自我追求与亲情割舍之间,展开了一系列纠结与挣扎。
她的父亲重男轻女思想很严重,在她出生的时候,看到是个女孩,便办理了一个残疾人证明,证明说她天生是个瘸子,这样家里就有资格再生一个孩子。她比弟弟大了20多岁,而证明是从出生就开具的,可以想象多少个妹妹因为性别而无法来到人世间。
由于这张证明,她在自己家住的时间里是不能外出的,不能穿裙子的,以防被他人发现这个秘密。所以,她从小大部分时间是被寄宿在姑妈家里的,被表哥让做人肉沙包捶打,洗澡期间被姨父偷看(当这句台词被看似云淡风轻的表情说出来的的时候,震撼力真的很强)。
她从小养成了独立自强的性格,努力的生活着,期望通过高考到外地,远离这个家。结果父母背着她偷改了志愿,只是为了让她早点上班赚钱。
她极力想挣脱现有的生活,挣脱这个对她不重视的家庭,挣脱这个她认为看不起她的环境。所以,她上班期间,努力学习,备考研究生考试,抓住一切空闲时间看书刷题。与男朋友相约一起考到北京,以期离开这个不属于她的城市。
在自己的计划顺利进展的时候,突然遇到弟弟的抚养问题。在面对抚养弟弟和追求自我时,她选择追求自我。
同时,电影还有一条暗线,姑妈也是一位姐姐,也从小经历了父母重男轻女的养育过程。小时候半夜睡觉起来去厕所,发现母亲给弟弟偷切吃西瓜,还叮嘱说快吃别让姐姐知道;本来姐姐考上了高中,弟弟考上了中专,家里只能选择供读一个,姐姐打工挣钱,供弟弟读书;弟弟家有任何事情或困难,姐姐首先冲上去帮忙解决。
所以,父母为了生个弟弟,将她从小寄养在姑妈家里,姑妈也理所当然的照顾着她。
两代人,在面临相似的处境时,有了不同的倾向与选择。姑妈的那句:“套娃不一定非要装到同一个套子里。”给了她莫大的鼓舞与勇气,或许她一直等待的是这句话,这句鼓舞!这应该也是姑妈当年想选择而未能选择的遗憾,希望侄女不再重蹈覆辙,能够拥有属于自己的人生。
想起来知乎上一个话题,父母生的老二,无能力抚养的时候,老大有没有义务抚养?有个答主是已经上大学的小姑娘,在她上大学之后,父母要生二胎,她极力反对。
父母生不生孩子,是父母的权利,只是征询一下她的意见而已,最终还是父母自己决定。
于是,在她大学期间,有了一个小弟弟。但是,父母生下孩子后,由于精力与经济等方面因素却要求她抚养,她拒绝抚养。
父母生孩子没有考虑她的意见与想法,自然抚养的时候她也是没有义务去参与的。
一个人过好这一生很不容易了,尤其在还不能保障自己的生活的时候,还要照顾年幼的弟弟,对她来说是很不公平的。当然,也有人会选择牺牲自己的生活,帮助父母照顾幼儿的。
不管哪种选择,当事人愿意就行。毕竟,选择无所谓对错。我们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都只有一次,生活对于每个人都是平等的,选择怎样的生活,或者如何将自己的人生过的有意义,或者如何能够为自己而活,是我们对于这个平等机会的考量。
我们可以选择不被亲情牵绊,可以选择主动追寻自己的理想生活,可以选择避免过上自己讨厌的人生,可以选择手足之情...不管哪种选择,都是值得支持的!
整部电影的核心冲突就是在追求自我生活与亲情之间取舍的纠结选择,最终亲情胜于理性追求。她一直期待的是父母对她的爱与关注,但当父母离世后,她无法再获得。而通过与弟弟的相处,她找到了父母的影子,或许通过这样的方式,与父母达成了和解,与过去的自己达成了和解。
当然,也有可能是为了过审,选择了这样一个温馨结局。个人觉得结局可能有些温和。就像喝了一口很烈的酒,咽下去之后缺少了点回味。
这部电影推荐:四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