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铸就美丽中国新篇》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 总体布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从认识到实践都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的变化。在新的发展阶段,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绘就美丽中国新画卷。
生态文明建设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面临着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等严峻问题。传统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我们必须转变发展思路,寻求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平衡点。从过去的“先污染、后治理” 的弯路中吸取教训,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例如,浙江安吉余村曾经是矿山开采和水泥生产的工业村,环境破坏严重。在践行 “两山” 理念后,余村关停矿山和水泥厂,大力发展生态旅游、白茶等绿色产业,实现了从 “卖石头” 到 “卖风景” 的华丽转身,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样本。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完善制度体系。制度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一方面,要建立健全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加强对自然资源的产权保护,明确各类主体的权利和义务,防止对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滥用。另一方面,完善环境监管和执法制度,加大对环境违法行为的惩处力度,让违法者付出沉重代价。同时,还要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对因生态保护而牺牲发展机会的地区和群众给予合理补偿,激发各地保护生态的积极性。如我国在重点生态功能区、流域上下游之间逐步建立起生态补偿机制,有效协调了区域之间的利益关系,推动了生态保护工作的顺利开展。
科技创新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支撑。在应对环境污染治理、生态修复等难题时,科技创新的力量不可或缺。通过研发和应用先进的污染治理技术,可以有效降低污染物排放,提高环境质量。例如,在大气污染治理方面,我国不断研发和推广脱硫、脱硝、除尘等新技术,使得空气质量得到明显改善。同时,利用生态修复技术,可以对受损的生态系统进行恢复和重建。比如,在一些矿山废弃地,通过植被恢复、土壤改良等技术手段,逐步恢复生态功能,让曾经的“生态伤疤” 重新焕发生机。
公众参与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厚根基。生态文明建设涉及到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我们要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让绿色生活理念深入人心。鼓励公众积极参与垃圾分类、节能减排等环保行动,形成全社会共同爱护环境的良好氛围。比如,许多社区通过开展环保宣传活动、设立环保志愿者组织等方式,引导居民养成绿色生活习惯,从点滴做起,为生态文明建设贡献力量。
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我们要以更高的站位、更实的举措、更严的制度,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让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为子孙后代留下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银行”,铸就美丽中国建设的新辉煌。